古风·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
整体主旨 这首诗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组诗的开篇之作,在组诗中具有提纲挈领的地位。
诗人通过回顾诗歌发展历程,批判了自《诗经》之后文风的衰落,表达对“清真”文风的推崇,同时展现自己宏大的文学抱负,渴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传承古代圣贤的精神,留下光辉作品。
诗句解析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大雅”原指《诗经》中的《大雅》,这里代指古代雅正的诗歌传统。
此句意为古代纯正高雅的诗歌传统已经很久没有发扬了,诗人感慨自己年事渐高,不知该向谁去陈述恢复这种传统的心愿。
开篇便奠定了深沉忧虑的基调,表达对诗歌正道缺失的痛心。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 “王风”指《诗经》中的《王风》,代表东周时期的诗歌。
“委蔓草”描绘出王风衰败,如同被荒草埋没。
“荆榛”即荆棘,形容战国时期战乱频繁,文化荒芜。
“龙虎相啖食”比喻战国诸侯相互争斗吞并,“兵戈逮狂秦”指出战乱一直延续到残暴的秦朝。
这几句通过描写历史变迁,说明社会动荡对文化造成严重破坏,诗歌的正声难以存续。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 “正声”即前文所说的雅正之声。
由于社会环境恶劣,纯正的诗歌传统微弱难寻。
而屈原等“骚人”在这种情况下,因心中哀怨创作了《离骚》等作品。
此句表明在诗歌正声衰微之时,骚体诗兴起,风格转向哀怨。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 “扬马”指西汉辞赋家扬雄和司马相如。
他们在文风衰败的潮流中推波助澜,其作品虽然流传广泛,但使得文风偏离正轨。
尽管朝代兴衰变化万千,然而古代诗歌的创作规范和准则却已经沦丧。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 建安之后,诗歌风格逐渐走向绮丽雕琢。
李白认为这种注重形式华丽而缺乏实质内涵的文风不值得珍视,进一步批判当时文风的弊病。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 “圣代”指唐朝,诗人认为唐朝政治清明,如同古代圣王时代,统治者无为而治(“垂衣”),重视淳朴自然、清新真实的文风。
此句表达对唐朝恢复古代优良传统的期望,引出下文对当时文坛新气象的描述。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 “休明”意为美好光明。
众多才子生逢唐朝这样美好的时代,趁着好时机各展才华,如同鱼儿踊跃于水中。
他们的文章文采与内容相得益彰,如同繁星罗列于秋天的天空,灿烂夺目。
描绘出唐朝文坛人才济济、繁荣昌盛的景象。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
” 诗人以孔子自比,孔子曾删定《诗经》《春秋》等经典。
李白表示自己志向在于对古代文化进行整理阐述,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光照千秋万代。
“希圣如有立”表明希望能像古代圣贤一样有所建树,“绝笔于获麟”借用孔子作《春秋》至“西狩获麟”而绝笔的典故,暗示自己要像孔子那样,为传承文化做出贡献,即便穷尽一生也要完成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