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一种孩子生病后的一种常见症状,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发热像各种急性传染病像麻疹、猩红热、幼儿急疹、水痘、风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菌痢、伤寒均可伴有发热。
另外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败血症、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也会引起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结缔组织病如风湿热、儿童类风湿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均可有发热;此外,小儿脱水热、药物热、暑热症、肿瘤、白血病以及颅脑外伤后的中枢性发热均属于非感染性发热。
有些家长遇到孩子发热,就非常着急, 担心发热会把孩子烧坏了,所以一见发热就带孩子上医院,发热一两天体温不退,要么责怪医生治疗没效果,连个发热都治不好,要么带着孩子一天去好几家医院。
其实正常人体有一整套调节体温的自动控制系统,使人体的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各种原因,当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时,产热大于散热,则体温就超出了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一般根据发热的程度分低热(体温低于38℃)、中等度发热(38至39℃之间)、高热(39至41℃之间)和超高热(体温高于41℃)。
宝宝出生后,正常的体温要比成年人稍高,而且容易波动。这是因为小儿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旺盛,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一般小儿的正常体温(腋下)在37~37.2℃左右,个别宝宝一天中最高体温可达37.4℃。除此之外,宝宝体温在一日之间可有较大波动,年幼儿一日之间体温可相差0.5~1℃,稍大点的宝宝则在1℃以上。
通常情况下进食饮水后、运动后、洗澡后、大哭后、大量出汗后及天热、午后体温较高。相反,上午和睡眠时体温较低。
由于每个人的正常体温有差异,因此,并不是所有孩子的正常体温均能达到37.2摄氏度,或每日上下午体温均有0.5~1摄氏度的波动。那么家长如何观察宝宝的体温情况呢?正常体温的测量方法是在早晨8点左右、午后3点左右、晚上8点左右各测一次体温,连续测量几天,取其最稳定的值即为正常体温。
测量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开进食、运动后、洗澡后、大哭后及大量出汗的状况。因为这时的测量不能够反映宝宝体温的真实情况,测量体温一定要在宝宝安静的状态下进行。
一般情况下,遇到宝宝发热,如果病情诊断明确,家长就不要惊慌失措,按照医生的方法坚持治疗即可,现在有些家长一见发热就心急如焚,要求医生三管齐下:退热、输液、抗生素,甚至有的家长不论病情如何,擅自作主给孩子服用抗生素,这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