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控力不好,是普遍现象,是正常现象。
科学表明,自控需要消耗非常多的能量。自律自控是有代价的,它会让人处于一种“自我损耗”的状态。处在这种状态时,你的意志力更薄弱、欲望更强、对事情更容易反应过激。专家说,长期自控对健康的影响等同于慢性压力。
孩子如果长时间处于自控的状态,就会出现“失控”的情况。大家经常发现的孩子上课一段时间之后,不自觉的会走神,会做小动作,其实就是自制力薄弱之后的“失控状态”。
如何提高自控力?根本的目标是把行为变成习惯,变成自觉行为,成为习惯。凡是需要孩子长时间动用自控力的情况,都会出现失控状态。
课堂上的诸多问题,比如:走神,做小动作,说话等等,根本原因不是自控力薄弱,而是没有养成好的习惯。
比如走神,可能是上课的内容没法听懂,那么大脑就会出现逃避现象。就好比大人去做读一本很晦涩的书,时间一长也会出现走神现象。
做小动作,是平时没有养成长时间安静听讲的习惯。孩子日常生活中,比较任性的做事情,没有形成依照规则,等待的习惯。
培养自控力有以下几种方法供您参考:1、不要一次要求太多
我们管教孩子时,要考虑到他的自控力损耗的情况。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一次提出了多个目标,甚至是完美的目标。你要认真看题,不要粗心,写字要好,计算要全对,写完要检查。
但这套程序还没有形成自动化之前,你一次性提这么多要求,需要消耗孩子极大的能量。而一旦能量消耗得差不多了,孩子就会出现错误。当孩子一有疏漏,你又批评指责,结果就是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主的能力。
2、自控力可以部分迁移
自控力有个特点,一个人在小事上如果练出了自律,那么他在大事上也有同等的自律水平。比如,把屋子收拾整洁是有用的,环境的有序,有助于让我们的行为更有序。
这也是我为什么经常强调要让孩子做家务的原因。
3、在游戏中练习自控力
游戏都有规则,有等待,有接受惩罚。孩子多参加集体游戏,可以有效的提升自控力。前提是,孩子在游戏中遵守规则,而不是自我为中心。
4、延迟满足
很多时候,孩子对某个欲望比较强烈,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大的奖励,但是必须要过一段时间得到。这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可以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自控力。
5、转换场景
很多孩子在超市的时候,闹着买一样东西,这时的冲动非常强烈。你可以考虑跟孩子说,来,我们站到超市门外商量商量,或者说,咱们先出去办点别的事,然后再谈这个事情。当场景变了,刚才的冲动就会变弱,孩子需要动用的自控力就小了。
6、最后一点,理智
这一点,需要孩子具有理性思维之后,能够通过自己想通来说服自己,一般需要大孩子采用。
1.学习方面的自我督促和检查
在学习中,怎样才能知道是否已经掌握了学过的知识,其最普通的方法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测试。一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测试,家长要给他提供进行自我测试的条件和方法,如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购买一些阶段练习等方面的书,筛选一些电脑同步教学软件,在这些类型的书和软件中都有各类课程的练习题,定期地让孩子进行测试。
要想知道现在的测试方法是否切实有效的,就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来观察。如果用的时间很多,但成效不明显,说明测试方法有问题,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出问题,不断地进行改进。同时,要让孩子养成每隔一段时间就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这一阶段的学习方法与成效的习惯,从中领会学习方法与测试效果间的关系,进而自觉地改进学习方法。
2.行为方面的自我督促和检查
想要实现行为方面的自我督促和养成检查习惯,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家长要教育孩子使其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可以采用鼓励和惩罚相结合的办法。当孩子做了一件事,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都要问一句“这是谁做的”,当孩子承认之后,要肯定他勇于承认的勇气,再来讨论做的事情应不应该。
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不要总是包办孩子的事,不放心让孩子独立做的事可以在旁边看着,千万别插手,让孩子遇到些挫折是有好处的。另外,家长自己做错事的时候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孩子碰坏了东西就责骂,而自己碰坏了东西就要找原因开脱,尤其是当孩子在场时,更要放下家长的架子,勇于承担责任,这是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良好契机。
只有在孩子具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品质后,才能谈及孩子的自我督促和检查。当孩子意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后,他在行动时就会不自觉地去考虑后果。为什么大一些的孩子不会主动把手伸到开水中,实际上就是因为他知道把手伸到开水中会被烫伤,自己会感到疼,要为把手伸到开水中的行为负责。
一个家庭的成员们要经常坐在一起说说话,在轻松的气氛中对各家庭成员在这一段时间里的行为做一评论,不论家长还是孩子都平等对待,为的是找出问题所在,也给孩子定期对自己进行反省的机会。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很容易养成一些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意培养,是能够形成“三思而行”的习惯的,在行为上也会勤于自检,实现自我督促与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