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和“罄”读音相同,都念“qìng” ,但含义和用法有明显区别: 字形结构及本义 磬:上下结构,上面是“殸”,下面是“石”。
它的本义是指一种打击乐器,在古代用石、玉等材料制作而成,形状像曲尺。
悬挂在架上,击之而鸣。
比如在考古发掘中,常能看到精美的石磬出土,这些石磬在古代祭祀、乐舞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罄:上下结构,上面是“殸”,下面是“缶”。
缶是一种陶制容器,所以“罄”的本义是器中空,也就是器皿已经空无一物。
引申义及用法 磬:作为名词,除了指代上述乐器外,在佛教中,“磬”也是寺院中召集僧众或诵经时敲打的法器,有铜质、木质等多种材质。
例如“寺里的僧人听到磬声,纷纷前往大殿诵经” 。
此外,“磬”还可以用作动词,通“罄”,表示用尽、竭尽的意思,但这种用法相对较少见。
罄:主要用作动词,常见的引申义为用尽、耗尽。
如“罄竹难书”,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古人用竹简写字),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罄尽”表示完全用尽、一点儿不剩,“库存物资已罄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