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殁”在古代指 平民百姓、无官爵者的死亡 。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不同阶层人士的死亡有不同称谓: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一般用“崩”“驾崩”“山陵崩”等来表示帝王、太后等尊贵人物的离世,象征着如同山陵崩塌般重大的事件。
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
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称“薨”。
《礼记·曲礼下》中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的说法。
唐朝时,二品以上官员去世也称为“薨” 。
大夫:称作“卒” 。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卒”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在一些语境下普通人去世也可用。
士:死亡叫“不禄”,意思是不再享受俸禄。
平民百姓:多用“殁”“卒”“亡”等表述。
如唐代韩愈《祭十二郎文》中“中年兄殁南方”,这里“殁”就是指作者兄长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