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苏教版高二选修《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

《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准确把握韩信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和情感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文本,培养其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韩信的生平事迹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思考个人命运与时代、性格的关系。

体会司马迁在传记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历史观,感受《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特殊文言句式。

梳理韩信的主要事迹,分析其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韩信的复杂性格及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体会司马迁在叙事中所表达的对历史人物的态度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其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 分钟)

同学们,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战功赫赫的名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位军事奇才的世界。他曾忍受胯下之辱,却能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战无不胜,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然而,他的结局却令人唏嘘。大家能猜到这位名将是谁吗?(学生回答:韩信)对,就是韩信。今天,我们就通过《淮阴侯列传》这篇课文,来深入了解韩信的传奇一生。

背景介绍(3 分钟)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这部伟大的著作。《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人物传记,详细记载了韩信的生平事迹。韩信作为西汉开国功臣,其军事才能卓越非凡,但政治上却不够成熟,最终落得悲惨下场。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重点强调以下易错字音:“数”(shuò)、“裨”(pí)、“飨”(xiǎng)、“械”(xiè)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

全班共同交流,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以下实词、虚词和句式:

实词:“奇”(认为……奇特)、“亡”(逃跑)、“信”(信用、信任)、“顾”(回头看、只是)等。

虚词:“之”(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以”(凭借、用、因为等)、“于”(在、对于)等。

特殊句式:“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淮阴屠中有侮信之少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15 分钟)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梳理韩信的主要事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胯下之辱:韩信早年贫困,曾受淮阴屠中少年的侮辱,被迫从其胯下钻过。

萧何追韩信:韩信起初未受刘邦重用,愤而出走,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并力荐给刘邦。

井陉之战:韩信率领汉军在井陉口与赵军对峙,背水一战,出奇制胜,大破赵军。

平齐地:韩信奉命攻打齐国,平定齐地。

垓下之战:韩信指挥汉军在垓下与楚军决战,采用“十面埋伏”战术,击败项羽,助刘邦统一天下。

谋反被杀:天下平定后,韩信因涉嫌谋反,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这些事迹中可以看出韩信具有怎样的人物形象?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军事才能卓越:在井陉之战、垓下之战等战役中,韩信充分展现了其高超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他善于运用奇计,灵活应变,以少胜多,创造了许多经典战例,堪称军事天才。

能屈能伸:面对胯下之辱,韩信能忍一时之愤,不逞匹夫之勇,显示出他非凡的隐忍和豁达胸怀。这为他日后成就大业奠定了基础。

知恩图报:韩信发达后,不忘当年漂母的一饭之恩,赐给她千金,体现了他懂得感恩的品质。

居功自傲:随着战功的积累,韩信逐渐居功自傲,在刘邦面前言辞无忌,甚至有拥兵自重的嫌疑。这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政治幼稚:韩信在政治上不够成熟,未能看清形势,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面对刘邦的猜忌,他没有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最终陷入困境。

 

深入探究,探讨悲剧根源(10 分钟)

提出问题:韩信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为何最终却落得被杀的悲惨结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历史知识,深入思考,小组内展开讨论。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性格因素:韩信居功自傲、锋芒毕露的性格使他成为刘邦猜忌的对象。他不懂得收敛自己的光芒,在刘邦面前多次表现出对权力的渴望和对自身地位的不满,引起了刘邦的警觉。

政治因素:汉朝建立后,刘邦为了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对异姓诸侯王采取了打压政策。韩信作为拥有重兵、威望极高的军事将领,自然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

时代因素:楚汉相争的乱世结束后,社会需要的是稳定和休养生息。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在和平时期的作用相对减弱,而他又未能及时转型,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体会情感,感悟《史记》魅力(5 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在撰写《淮阴侯列传》时,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司马迁对韩信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赞赏和钦佩,详细记载了他的辉煌战绩,展现了韩信的英雄风采。

同时,司马迁对韩信的悲剧命运充满了同情。他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了韩信性格中的弱点以及所处时代的无奈,使读者对韩信的遭遇深感惋惜。

 

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后,对《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魅力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史学价值:《史记》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司马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全面、准确的评价,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史学巨著。

文学魅力:《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文学经典。司马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叙事手法高超,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课堂小结(3 分钟)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淮阴侯列传》,了解了韩信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分析了他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领略了《史记》的魅力。韩信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才能,还与性格、机遇和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希望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中汲取智慧,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布置作业(1 分钟)

背诵课文中描写韩信井陉之战的段落(“信与张耳以兵数万……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

以“我看韩信”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对韩信的认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