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明史·宋濂传》原文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

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

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

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

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

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

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

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所居室,署“温树”。

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

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

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

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月告成,进阶中顺大夫。

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

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是。

”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

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

甘露屡降,帝问灾祥之故。

对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

《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

”皇从子文正得罪,帝欲置死。

濂曰:“文正,陛下之懿亲,富贵已极,而一念僭差,忘陛下大德。

陛下幸其未至陷溺,诛之,则伤亲亲之恩。

”帝意乃解。

其明年,赐归老金紫,遣官护送还乡里。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远,一黍上能作数字。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

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

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初,濂奉诏作《灵芝甘露颂》,有曰:“愿陛下敬慎终始,以承天休。

”帝怭然。

后因失火,诏问灾咎之由,濂对以“听断不明,狃于左右”。

帝衔之。

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注】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十四年,卒于夔州,年七十二。

正德中,追谥文宪。

【注】胡:胡惟庸,曾任丞相,因谋反被处死,牵连甚广。

阅读题目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人皆亟逊濂 逊:比不上 B. 除江南儒学提举 除:授予官职 C. 间召问群臣臧否 间:秘密地 D. 帝衔之 衔:包容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为历代儒家学子研习的核心著作。

B. 太子,是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也称皇太子,通常由嫡长子担任,居住东宫,所以又称“东宫”。

C. 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 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或功臣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用铜或竹、木制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濂聪慧好学,才华出众。

他自幼聪敏,记忆力强,曾师从多人学习,精通《五经》。

在元末被推荐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推辞未就任。

B. 宋濂为人诚谨,正直敢言。

他在宫中为官很久,从不攻击他人过失;面对皇帝询问群臣善恶,他只列举好人;茹太素上万言书惹皇帝发怒,他却认为茹太素是尽忠,不应重罚。

C. 宋濂深受重用,教导有方。

他两次主持修撰元史,担任太子的老师十多年,用礼法劝谏太子,使太子言行符合正道,太子对他十分敬重。

D. 宋濂晚景凄凉,令人叹惋。

他因长孙宋慎受胡惟庸案牵连,被皇帝要处死,后经皇后和太子全力营救,才得以保全性命,最终卒于夔州。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2)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

参考答案 D 【解析】“衔”在这里是“怀恨”的意思。

B 【解析】“通常由嫡长子担任”说法过于绝对,历史上也有非嫡长子被立为太子的情况。

D 【解析】“被皇帝要处死”表述不准确,原文是“帝欲置濂死”,只是有这个想法;“才得以保全性命”也不准确,是被安置到茂州,后来卒于夔州。

(1)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查看。

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

(2)(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地讨论,逐一依据汉、唐旧例,衡量其中适合的情况奏报皇上。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他的祖先是金华潜溪人,到宋濂这一辈才迁至浦江。

宋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跟随闻人梦吉学习,精通《五经》,又去跟随吴莱学习。

不久,又在柳贯、黄溍门下学习,这两位前辈都屡次表示自己比不上宋濂,自认为不如他。

元朝至正年间,宋濂被推荐授予翰林编修之职,他以父母年老为由推辞不就任,进入龙门山著书。

过了十多年,太祖攻取婺州,召见宋濂。

当时婺州已改名为宁越府,太祖命令知府王显宗开办郡学,于是任用宋濂及叶仪为《五经》老师。

第二年三月,因李善长推荐,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被征召到应天,被任命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为太子讲授经书,不久改任起居注。

宋濂比刘基大一岁,都出身于东南地区,享有很高的名声。

刘基雄放豪迈有奇异的气质,而宋濂自认为是个儒者。

宋濂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从不攻击他人的过失。

他的居室,题名为“温树”。

有客人问起宫中的言语,宋濂就指向“温树”二字示意。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查看。

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

宋濂全部如实回答。

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

”皇帝有时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宋濂只列举那些好的大臣说:“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了解他们。

”主事茹太素上书一万多字。

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是不敬,这是诽谤违法。

”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

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重罪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不少可取之处。

皇帝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

” 洪武二年,太祖下诏修撰元史,任命宋濂为总裁官。

这一年八月,元史修成,宋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第二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集了元朝元统以后的事迹返回朝廷,朝廷仍然命令宋濂等人继续修撰,六月完成,宋濂被提升为中顺大夫。

这时,皇帝注重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几十人,选择其中年轻且才华出众的,都提拔为编修,让他们进入宫中的文华堂修习课业,任命宋濂为他们的老师。

宋濂先后做太子的老师十几年,太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根据礼法委婉地劝谏,使他回到正道上来,至于有关政教以及前代兴亡的事情,宋濂必定拱手说:“应当像这样,不应当像那样。

”皇太子每次都严肃认真地采纳,说话必定称宋濂为师父。

皇帝剖符分封功臣,召见宋濂商议五等爵位的封赏。

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地讨论,逐一依据汉、唐旧例,衡量其中适合的情况奏报皇上。

甘露多次降临,皇帝询问这是灾祸还是祥瑞的原因。

宋濂回答说:“承受天命不在上天,而在于人事;吉祥的征兆不在祥瑞,而在于仁义。

《春秋》记载灾异而不记载祥瑞,就是这个缘故。

”皇帝的侄子朱文正获罪,皇帝想要将他处死。

宋濂说:“朱文正,是陛下的近亲,富贵已经到了极点,却因为一念之差,忘记了陛下的大德。

陛下庆幸他还没有陷入罪恶的深渊,杀了他,就会伤害亲属间的恩情。

”皇帝的心意于是消解。

第二年,皇帝赏赐宋濂告老还乡,赐予他金印紫绶,派遣官员护送他回到家乡。

宋濂相貌丰伟,胡须漂亮,近处看得清远处也能明察,一粒黍子上能写几个字。

从年少到年老,宋濂没有一天离开过书卷,对于学问没有不通晓的。

他写文章醇厚精深气势流转绵长,可与古代作者媲美。

外国的贡使也知道宋濂的名声,多次询问宋先生日常起居是否安好。

高丽、安南、日本甚至拿出重金购买宋濂的文集。

四方的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而不称他的姓氏。

当初,宋濂奉诏撰写《灵芝甘露颂》,文中有“愿陛下敬慎终始,以承天休”的话。

皇帝很不高兴。

后来因为宫中失火,皇帝下诏询问火灾的原因,宋濂回答说是因为“皇帝听断不明,被身边的人所左右”。

皇帝因此对宋濂怀恨在心。

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党案获罪,皇帝想要处死宋濂,皇后和太子全力营救,于是将宋濂贬谪到茂州。

洪武十四年,宋濂在夔州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正德年间,追谥为文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