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3篇)

《劝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文章的论述思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中关于学习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3分钟) 通过提问学生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引出古人对学习的重视,进而引出课题《劝学》,介绍作者荀子及其思想主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全班齐读,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疏通文意(15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讨论交流疑难词句的含义。

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

虚词:“于、者、而”等。

特殊句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理解文意。

研读文本,分析论证(15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并划分段落层次。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析其本体和喻体,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通过比喻说明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对比论证:找出文中的对比句,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分析对比论证的表达效果,强调坚持学习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在文中的好处,每组派代表发言。

拓展延伸(3分钟)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学习实际,谈谈对“学不可以已”的理解,以及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互相交流借鉴。

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文言字词、文章结构、论证方法以及所传达的学习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

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课文。

以“学习”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议论文片段。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红楼梦》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文本,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叙事脉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体会封建贵族家庭的生活百态,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

学习小说中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引导学生透过人物言行,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播放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营造氛围,引出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梳理情节(10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怎样的?依次见到了哪些人?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梳理故事情节,明确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依次描写了她拜见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以及初见王熙凤、贾宝玉等情节。

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 林黛玉形象分析: 让学生找出文中对林黛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林黛玉为何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引导学生理解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敏感、自尊、谨慎的性格特征。

贾宝玉形象分析: 找出描写贾宝玉的相关语句,从服饰、容貌、言行等方面分析其形象特点。

探讨贾宝玉“摔玉”这一情节所反映出的他的思想性格,体会他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

王熙凤形象分析: 分析王熙凤出场的精彩描写,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她的服饰、语言、动作等方面,概括其性格特点。

思考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作者通过这一人物所揭示的封建贵族家庭的复杂人际关系和腐朽本质。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通过模仿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写作手法探究(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文中对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分析这些描写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作者在描写人物时,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虚实结合的?各举一例说明。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并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主题探讨(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目,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展现了贾府怎样的生活风貌和人际关系?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所蕴含的深刻主题。

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小说所反映的主题。

强调《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品味。

布置作业(2分钟) 选择文中一个人物,运用所学的描写手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

阅读《红楼梦》原著中的其他章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体会文中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和节奏之妙。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文中主客问答的内涵,培养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豁达乐观的情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准确翻译课文。

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主客问答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

领悟文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展示赤壁的图片或视频,营造氛围,引出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游览赤壁写下的这篇千古名文。

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提及他在黄州时期的心境变化,为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感受文章的韵律之美。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全班齐读,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属(zhǔ)客”“冯(píng)虚御风”等字音,以及“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等节奏。

疏通文意(15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讨论交流疑难词句的含义。

小组代表提出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实词:“兴、属、凌、冯、御、愀、酾、槊、匏、藉”等。

虚词:“之、于、其、而”等。

特殊句式:“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何为其然也”“凌万顷之茫然”“渺渺兮予怀”等。

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理解文意。

研读文本,分析结构(10分钟)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分为夜游之乐、主客之悲、苏子之悟三个部分。

分析每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感受文章结构的严谨。

景情理赏析(15分钟) 景:找出文中描写赤壁景色的语句,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分析其写景的特点和作用。

体会作者描绘的清幽、澄澈的自然之美,以及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情:探讨作者在文中情感的变化,从开篇的“乐”到客的“悲”,再到最后的“喜”,分析情感转变的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贬谪生活中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理:分析主客问答中所蕴含的哲理。

客的话流露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感慨,而苏子的回答则体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观,即“变”与“不变”的辩证观点。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谈谈对这一哲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拓展延伸(5分钟) 引导学生联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进一步体会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从苏轼的作品中获得的启示。

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文言知识、文章结构、景情理的赏析以及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态度。

强调《赤壁赋》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蕴含着深刻人生智慧的佳作。

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课文。

以“读《赤壁赋》有感”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