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 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体会骈文特点,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如星宿、地域、官职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节奏美。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写景、抒情段落,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王勃怀才不遇却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欣赏文中优美的写景段落,体会骈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领会作者的思想境界。
体会骈文用典的妙处及其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滕王阁的图片,介绍滕王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地位,引出王勃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王勃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初唐四杰”的相关知识。
讲述本文创作的背景,即王勃省父途中路过南昌,恰逢新修滕王阁成,王勃于重阳节参加庆贺宴会时写下此文。
初读课文(10 分钟)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全班齐读,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指导。
疏通文意(15 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共性问题,重点讲解: 实词:“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中“故”“新”;“襟三江而带五湖”中“襟”“带”等。
虚词:“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中“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且”等。
特殊句式:“都督阎公之雅望”(定语后置);“童子何知”(宾语前置)等。
文本分析(20 分钟)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梳理行文思路,明确文章分为宴会盛况、滕王阁景色、人生感慨、谦辞应酬四个部分。
赏析写景段落(第 2、3 段) 让学生找出描写滕王阁景色的语句,分析其写景的角度和手法。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动静结合、色彩对比的角度,描绘出一幅绚丽壮阔的秋景图。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如“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中“流”字生动地写出了阁道上涂饰的朱红颜料鲜艳欲滴的动态美。
探讨作者情感(第 4、5 段) 引导学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人生感慨。
理解作者虽怀才不遇,但仍保持乐观进取、不甘沉沦的情怀,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精神。
总结归纳(5 分钟) 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特点和艺术特色。
强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对我们的启示,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全文。
以“我心中的滕王阁”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描绘你心目中滕王阁的景色或感悟。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朗读活动中。
对于文言知识的讲解,要注重结合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同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时,可联系学生自身经历,增强情感共鸣。
《滕王阁序》教案 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熟悉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典故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和情感。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人的抱负与无奈,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品味骈文的语言特色,欣赏文中精彩的写景、抒情语句。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大量典故所表达的含义及作用,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深入领会作者在文中所展现的豁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滕王阁的视频短片,配以悠扬的古典音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对滕王阁的了解,从而引入课题。
知识讲解(10 分钟) 介绍骈文的特点:四六句式,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多用典故。
展示一些典型的骈文语句,让学生直观感受骈文的魅力。
讲解与本文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涉及的星宿知识,“台隍枕夷夏之交”中的地域划分等。
初读感知(10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注生字读音和节奏停顿。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个别读音和节奏错误。
挑选两三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评价,教师总结点评,强调朗读要点。
文意疏通(15 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合作翻译课文。
教师提出要求:每人至少负责一段的翻译,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各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汇报翻译情况。
教师针对学生翻译中出现的错误和难点进行讲解,重点讲解: 实词:“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中“维”“序”;“俨骖騑于上路”中“俨”“骖騑”等。
虚词:“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中“且”;“宾主尽东南之美”中“之”等。
特殊句式:“访风景于崇阿”(状语后置);“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宾语前置)等。
请学生再次逐句翻译课文,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基本理解文意。
文本研读(20 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思考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师生共同总结出文章的行文脉络:先写洪州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再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然后由景生情,抒发身世之感和怀才不遇的悲愤,最后表达对主人的谦恭和对未来的期望。
赏析文中的写景名句,如“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让学生从修辞手法、描写角度、意境营造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作者高超的写景技巧。
探讨文中典故的运用。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典故,分组讨论这些典故所表达的含义以及对表现主题、抒发情感的作用。
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典故,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情感体悟(10 分钟)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提问:作者在文中既有对人生苦难的感慨,又有积极向上的信念,这种复杂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虽遭遇坎坷,但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不甘沉沦的精神品质。
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骈文知识、文言词汇、文章结构、写景技巧、典故运用和作者情感等。
强调《滕王阁序》作为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诵读、品味,加深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课文第 2 - 3 段。
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写景句子,进行扩写,不少于 200 字。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章意境。
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要注意把控讨论的节奏和方向,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同时,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时,可让学生分享自身经历,增强情感体验。
《滕王阁序》教案 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熟练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深入理解骈文的特点,能够辨别并赏析骈文的语言艺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和涵泳品味,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和情感,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王勃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壮志难酬却又坚守理想的情怀,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特点。
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骈文的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典故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借此所传达的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 分钟) 创设情境:假设学生穿越到唐朝,参加滕王阁的盛会。
多媒体展示滕王阁盛会的图片和文字描述,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当时的文人墨客,面对如此美景和盛会,会作何感想?由此引出王勃的《滕王阁序》。
作者与背景(5 分钟) 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王勃的生平事迹,突出他年少有才却命运多舛的经历。
讲述本文创作的背景,强调此次宴会的特殊性以及王勃创作此文时的心境,为学生理解文章情感奠定基础。
初读课文(10 分钟) 教师富有激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气和停顿。
开展朗读竞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其他小组从读音、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评分,评选出最佳朗读者,给予奖励。
文意理解(15 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文意,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 实词:“逸兴遄飞”中“遄”;“天柱高而北辰远”中“北辰”等。
虚词:“奉宣室以何年”中“以”;“酌贪泉而觉爽”中“而”等。
特殊句式:“舍簪笏于百龄”(状语后置);“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判断句)等。
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纠正,教师抽查部分学生的翻译情况,进行点评。
文本赏析(20 分钟) 分析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出文章采用了“总 - 分 - 总”的结构,开头介绍洪州的概况和宴会的背景,中间分别描写滕王阁的景色、宴会的盛况以及作者的感慨,结尾表达对主人的感谢和对未来的展望。
赏析语言特色 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运用对偶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意境开阔的画面。
品味骈文的用词精妙之处,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中“尽”“清”“凝”“紫”等字,生动地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山水变化。
探讨典故作用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典故,分组讨论这些典故与作者情感表达的关系。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强调典故的运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身世之感、怀才不遇之情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情感升华(10 分钟)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问:作者在面对人生挫折时,是如何保持积极心态的?这种心态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感受。
各小组代表上台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课堂总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文言知识、文章结构、语言特色、情感表达等。
强调《滕王阁序》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作者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希望学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全文。
以“读《滕王阁序》有感”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读后感,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创设情境、组织竞赛等方式,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情感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