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枸杞、薏仁、煨炖”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品味文中描写春酒的细节,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笔下故乡的民俗风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围绕“春酒”展开的一系列生活场景描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学习作者细腻生动的语言表达,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对故乡、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各地春节期间特色美食的图片,如饺子、年糕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乡过年时的特色美食,提问:“同学们,过年的时候,你们家里都有哪些特别的美食呀?这些美食有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难忘的回忆?”由此引出课题《春酒》。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枸杞(gǒu qǐ)、薏仁(yì rén)、煨炖(wēi dùn)、炮制(páo zhì)、家醅(jiā pēi)”等。
思考问题:文章围绕“春酒”写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章围绕春酒写了盼春酒、喝春酒、酿春酒、送春酒等几件事。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8 分钟) 分组讨论:找出文中描写春酒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语句: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通过“靠、点、舔”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天真可爱,以及对春酒的喜爱之情。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此句运用细节描写,将“我”的调皮、馋嘴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童真童趣。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春酒所抒发的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深入探究,感悟情感(12 分钟) 提问:除了对童年的怀念,文中还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导深入分析:文中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母亲的敬爱。
如“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
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段文字描绘了温馨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故乡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母亲酿酒、分酒的情节,则展现了母亲的勤劳、善良和大方,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敬爱。
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小事? 明确:这些小事看似琐碎,却饱含深情,作者通过这些平常的生活场景,以小见大,抒发了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眷恋之情。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3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类似的充满温情的民俗活动或美食,进一步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布置作业(2 分钟) 仿照本文,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描述一件能代表家乡特色的事物,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分析文本,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春酒》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积累词语,理解“顾名思义、如法炮制”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体会作者对故乡、对童年、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3 分钟) 播放一段有关春节热闹场景的视频,提问学生:“在春节期间,你们有没有品尝过一些独特的家乡酒?这些酒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从而引入课题《春酒》。
预习展示(7 分钟)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汇报自己收集到的关于作者琦君及其作品的资料。
请几位学生上台听写生字词,其他同学进行订正,重点讲解“顾名思义(gù míng sī yì)、如法炮制(rú fǎ páo zhì)、挑剔(tiāo tī)、家醅(jiā pēi)”等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初读课文,梳理内容(10 分钟)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 3 段):写故乡的新年习俗,引出“春酒”;第二部分(第 4 - 12 段):围绕春酒写了喝春酒、酿春酒等事;第三部分(第 13 段):抒发对春酒、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精读课文,分析写法(18 分钟) 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以下句子: “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通过对母亲神态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的善良、淳朴以及因受到别人夸赞而喜悦的心情。
“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
’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
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这里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了母亲做事认真、有条不紊的特点。
教师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
研读文本,感悟情感(12 分钟) 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春酒体现出来的?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深入探讨:作者通过对春酒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快乐时光的怀念,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眷恋,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
春酒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它承载着作者儿时的欢乐、故乡的温暖和母亲的爱。
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所描绘的故乡民俗风情,反映了怎样的文化内涵? 明确:文中的春酒、分岁酒等习俗,体现了故乡人民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淳朴厚道,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课堂小结(3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写作特色以及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布置作业(2 分钟) 以“家乡的______”为题,运用细节描写,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推荐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如《髻》《橘子红了》等,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分析和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情感背后的文化内涵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文化知识的渗透。
《春酒》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故乡、对童年、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母亲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人情美。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对故乡、对童年、对母亲情感的变化和深化。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引导法、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如《故乡的云》,营造温馨、怀旧的氛围。
提问学生:“在你们的记忆中,故乡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乡情怀,从而引出课题《春酒》。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0 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春酒”写了哪些人?这些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章围绕春酒写了“我”、母亲、乡邻等人物。
“我”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母亲勤劳善良、温柔慈爱、大方好客;乡邻们淳朴厚道、热情友善。
精读课文,分析人物(18 分钟) 聚焦母亲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
”通过对母亲日常行为的描写,体现了母亲的勤劳和善良。
“母亲又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里面是家乡的土产藕粉,和自家种的莲子。
”这一细节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教师总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技巧。
研读文本,体会情感(12 分钟) 提问: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故乡、对童年、对母亲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小时候,作者对故乡的一切充满好奇和喜爱,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长大后离开故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对童年的纯真时光倍加怀念;而对母亲的情感,从儿时的依赖,到成年后的敬重和深深的眷恋。
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将作者对故乡、童年、母亲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3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强调故乡、童年、母亲在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珍惜身边的亲情和美好的回忆。
布置作业(2 分钟)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春酒》的理解和感悟,字数不少于 500 字。
收集整理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时,部分学生未能很好地联系自身实际,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将文本与生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