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静悄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冬夜静悄悄》所营造的宁静氛围,培养学生对冬季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哼唱、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创编活动,增强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冬夜静悄悄》;掌握歌曲中的八分音符节奏和装饰音,提升演唱技巧;了解变拍子的特点,并能在歌曲演唱中准确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轻柔、甜美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把握八分音符节奏和装饰音,表现出歌曲宁静、甜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变拍子带来的不同韵律感,在演唱中自然过渡;引导学生通过歌声和表情充分表达出歌曲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冬季雪景的视频,视频中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大地银装素裹,森林、房屋都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万籁俱寂。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呀?在这样的冬夜,你们觉得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描述冬夜安静、寒冷等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冬夜。
教师说:“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个特别的冬夜,在这个冬夜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通过一首歌曲来感受吧。
”由此引出要学习的歌曲《冬夜静悄悄》。
(二)歌曲初听(5分钟) 教师播放歌曲《冬夜静悄悄》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和节奏。
听完歌曲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提问:“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歌曲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歌曲的情绪,如宁静、甜美、舒缓等,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知。
(三)学唱歌曲(15分钟) 教师范唱歌曲第一段,同时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辅助表现节奏,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歌声轻轻晃动身体,感受歌曲的韵律。
唱完后,逐句教唱学生,比如“冬夜静悄悄,雪花在飘,小猫咪在窗台上睡了”这句,重点教唱“静悄悄”“雪花在飘”的节奏和音准;对于八分音符节奏,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进行单独练习,让学生感受八分音符的时值和韵律。
教唱过程中,对于歌曲中的装饰音,如波音,教师通过示范演唱,让学生对比有无装饰音的效果,感受装饰音为歌曲增添的活泼和俏皮。
引导学生模仿练习,唱出装饰音的韵味。
教唱完第一段后,让学生自己小声哼唱几遍,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错误。
然后分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用同样的方法教唱歌曲第二段和第三段,引导学生注意段落之间情绪的细微变化和演唱的连贯性。
(四)歌曲处理(1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的变拍子部分,如从4/4拍变为3/4拍。
教师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分别展示两种节拍的强弱规律,让学生感受变拍子带来的不同韵律感。
然后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指挥,在歌曲相应位置准确表现出变拍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通过声音和表情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
引导学生思考:“在演唱‘冬夜静悄悄’时,声音应该怎样?”“表现雪花飘落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总结并指导学生用轻柔、甜美的声音,以及陶醉、享受的表情来演唱歌曲。
让学生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师用钢琴为学生伴奏,营造良好的演唱氛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演唱表现力。
(五)拓展与创编(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围绕歌曲《冬夜静悄悄》进行歌词创编。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自己对冬夜的独特感受出发,或者想象冬夜中其他有趣的场景进行创作。
小组创编完成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创编成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创编进行点评和鼓励,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 请几位同学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包括学到的音乐知识、演唱技巧,以及对歌曲的新认识等。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表扬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优秀表现,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再次强调歌曲《冬夜静悄悄》所传达的美好情感,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演唱这首歌曲,感受音乐的魅力。
最后,师生共同演唱歌曲结束本节课。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钢琴、《冬夜静悄悄》的音乐音频及视频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情况,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在歌曲处理和创编环节,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