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由来 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演讲后,一位学生找到他,请教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文人。
鲁迅微笑着,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社会黑暗,民众麻木,许多文人在迷茫中随波逐流。
但鲁迅却坚定地选择用笔为武器,试图唤醒沉睡的国人。
有一天,他走在街头,看到一个拉黄包车的车夫,衣衫褴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车夫不小心摔倒,膝盖受伤,却强忍着疼痛想要站起来继续拉车。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鲁迅,他意识到,真正的文人不应只追求个人的名利与才华,而要像那头默默耕耘的牛一样,低下头,心甘情愿地为广大受苦的民众服务。
回到家中,他挥笔写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千古名句。
后来,他对那位学生说:“一个真正的文学先锋,心中要有人民,要愿意为他们奉献一切,这样写出的文字才有力量,才有价值。
”那位学生听后,深受启发,从此也走上了用文字为大众发声的道路。
故事二:踢“鬼” 有一天晚上,鲁迅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
那时月色昏暗,四周寂静无声,只有他的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响。
路过一片坟地时,突然,一个白影从草丛中窜出,在鲁迅前方不远处忽隐忽现,还发出奇怪的声音。
换作旁人,恐怕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但鲁迅却镇定自若。
他先是停下脚步,仔细观察那个白影,心中断定这不过是装神弄鬼的把戏。
于是,鲁迅大踏步朝着白影走去。
那“鬼”见鲁迅非但不怕,还直直走来,竟有些慌张,开始左右躲闪。
鲁迅看准时机,猛地一脚踢过去,只听“哎哟”一声惨叫,“鬼”原形毕露——原来是附近的一个村民,想装鬼吓唬路人寻开心。
鲁迅严肃地对他说:“这世上本没有鬼,都是人在作怪。
我们应该相信科学,不要搞这些无聊的把戏。
”那村民听后,羞愧地低下了头。
这件事传开后,大家都佩服鲁迅的勇敢和对封建迷信的不屑,也更明白他倡导科学精神的良苦用心。
故事三:笔名的由来 1918年,《新青年》杂志向鲁迅约稿,希望他能为新文化运动添砖加瓦。
鲁迅欣然答应,但在署名时,他思索良久,最后决定用“鲁迅”这个笔名。
关于这个笔名的由来,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母亲姓鲁。
当时,他的弟弟周作人正在日本留学,鲁迅十分疼爱这个弟弟,就想用一个笔名来表达对母亲和弟弟的情感。
“鲁”取自母亲的姓氏,而“迅”则有快速、勇往直前之意,一方面代表着他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如迅猛的力量,冲破旧文化的束缚;另一方面,“迅”字也包含着他对弟弟的期望,希望周作人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能快速前行。
就这样,“鲁迅”这个笔名诞生了。
从那以后,一篇篇如投枪匕首般的文章以“鲁迅”之名发表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在新文化运动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激励着无数青年投身到思想解放的洪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