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首联点明时间是雨后的秋日傍晚,地点为空山,给人宁静清幽之感。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名句,明月透过松林洒下清辉,清泉在山石上淙淙流淌,一动一静,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幅空灵澄澈的山间夜景图。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了竹林中传来欢声笑语,荷叶纷纷向两旁分开,渔舟顺流而下的画面,生动展现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
尾联诗人由景生情,表达了自己愿意留在这山林中,享受这份宁静惬意,远离尘世喧嚣的心境。
整首诗动静结合,诗中有画,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高超艺术水准。
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上阕词人把酒问月,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
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天问的形式,陡然发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细腻地刻画了词人既向往天上仙境,又担心清冷孤寂的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表明词人最终还是留恋人间生活。
下阕由月及人,转入对兄弟的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借月光流转,照见无眠之人,烘托出词人的孤独寂寞。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在人们离别之时却格外圆满,无理而妙,更显情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以理性的思考,化解内心的惆怅。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美好的祝愿收束全篇,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祈愿,境界开阔,情感真挚,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唐诗:《将进酒》 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饮酒诗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开篇以两组夸张的长句起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河水一去不返喻时光匆匆,以头发瞬间变白写人生短暂,气势磅礴,情感强烈。
接着诗人提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宣扬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其中又蕴含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则体现了李白高度的自信和豁达超脱的情怀。
诗中多次提及饮酒,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等,尽情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表达了对富贵荣华的蔑视。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借古人之事,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
最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诗人的狂放不羁推向高潮,以不惜用珍贵之物换酒来消解忧愁,尽显其豪迈洒脱。
整首诗情感奔放,节奏明快,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诗歌风格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