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筛子”“醋栗”等。
了解契诃夫小说的特点,学习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理解小说的主题,认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主题。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感悟社会现实,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变色龙在不同环境中变色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变色龙会有这样神奇的本领?这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有什么联系呢?”由此引出课题《变色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重点讲解“魁梧”“伶俐”“洋溢”等词语。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并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本文围绕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展开,依次写了事件的起因(狗咬伤赫留金)、经过(奥楚蔑洛夫五次判定狗的归属及处理方式)和结果(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辱)。
研读文本,分析人物(20分钟)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奥楚蔑洛夫语言的句子,分组进行讨论,分析其语言背后所反映的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当奥楚蔑洛夫听说狗是将军家的时,他的语言变得恭敬谄媚,如“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
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体现出他趋炎附势的性格。
当不确定狗的主人时,他又态度摇摆,如“你到底是什么人?……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表现出他的蛮横无理。
总结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下的走狗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话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明确:作者通过奥楚蔑洛夫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生动地展现了他的性格变化,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探讨主题,体会手法(1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主题。
引导学生从奥楚蔑洛夫的行为和态度入手,思考当时社会的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
明确:小说通过描写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深刻揭露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虚伪。
分析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提问:“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来增强小说的表现力的?”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作者通过对比奥楚蔑洛夫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如对狗的评价和对赫留金的态度随着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同时,以夸张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丑态,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角色扮演,深化理解(10分钟) 选择文中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一个片段,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要求学生尽量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和神态,通过表演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小说的讽刺意味。
表演结束后,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重点评价扮演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是否准确。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题以及讽刺手法的运用。
强调通过学习这篇小说,我们不仅要欣赏契诃夫高超的写作技巧,更要从中认识到社会现实对人性的影响,培养自己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能力。
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仿照本文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展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阅读契诃夫的其他短篇小说,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进一步体会他的创作风格。
《变色龙》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小说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进行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看待社会现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剖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征。
把握小说通过对话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风貌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领悟小说所蕴含的深层社会意义,体会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变色龙在自然界中巧妙变色以适应环境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人类社会中,有没有像变色龙一样善于变化的人呢?”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导入新课《变色龙》。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0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如“戳”“胚子”“恐吓”等,带领学生认读并解释其含义。
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
朗读结束后,进行简单的评价和纠正。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0分钟)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并填写以下内容:小说的主要人物是______,事件的起因是______,经过是______,结果是______。
学生完成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请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并板书:主要人物——奥楚蔑洛夫;起因——狗咬伤赫留金;经过——奥楚蔑洛夫五次判定狗的归属及处理方式;结果——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辱。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内容,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精读文本,分析人物(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围绕“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作为依据,分析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探讨其性格特点。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讨论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如专横跋扈(对赫留金的呵斥)、欺下媚上(对将军及其家属的讨好)、见风使舵(根据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改变态度)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作者是如何将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生动的?”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对话的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等。
深入探究,挖掘主题(15分钟) 提出问题:“小说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狗咬人’的故事吗?它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在那个社会里,法律只是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底层人民毫无尊严和权利可言,人与人之间充满了虚伪和冷漠。
分析小说中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例如,奥楚蔑洛夫前后态度的强烈对比,以及对其语言和行为的夸张描写,更突出了社会的荒谬和人物的丑恶,增强了小说的批判力度。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0分钟)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身边是否存在类似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或现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展示一些反映社会公平、正义的图片或事例,激发学生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
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以及艺术手法。
强调学习这篇小说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了解过去的社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以“假如我是赫留金”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我”在事件后的心情和想法。
收集一则反映社会现实的新闻报道,与《变色龙》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反映社会问题上的异同点。
《变色龙》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文中生字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感受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及其形成的社会原因。
学习小说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对揭示主题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5分钟) 教师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同样的事情,态度却截然不同。
比如,当他面对有权势的人时,满脸堆笑,百般讨好;而面对普通百姓时,却趾高气昂,颐指气使。
然后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种人像什么动物?”引导学生说出“变色龙”,从而引出课题。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变色龙这种动物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字词学习与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重点字词,如“蜥蜴”“乞丐”“洋溢”“伶俐”等,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读音、写法和释义。
请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后,教师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故事发生在哪里?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节梳理(10分钟)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梳理小说的情节。
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出关键信息,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请学生站起来分享自己梳理的情节,教师进行总结和完善,并在黑板上列出情节提纲: 起因:狗咬伤赫留金,警官奥楚蔑洛夫前来处理。
经过:奥楚蔑洛夫五次判定狗的归属及处理方式,随着狗主人身份的猜测而不断变化态度。
结果: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嘲笑和侮辱。
提问学生:“从情节的发展中,你能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发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初步思考。
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奥楚蔑洛夫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仔细研读,分析这些描写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点。
例如,奥楚蔑洛夫脱大衣和穿大衣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内心的紧张和不安,以及为自己改变态度寻找借口的心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围绕“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要求小组内成员各抒己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并记录讨论结果。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概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如专横、虚伪、贪婪、趋炎附势等,并板书。
进一步提问:“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这种性格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人物与社会的关系,为理解小说主题做铺垫。
讽刺手法与主题探究(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运用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让学生找出文中体现这些手法的地方,并体会其作用。
例如,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对他语言和行为的夸张描写,都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提出问题:“作者运用这些讽刺手法,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下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关系。
总结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描写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运用讽刺手法,深刻揭露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反动势力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
比较拓展(10分钟) 展示另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文学作品片段(如鲁迅的《孔乙己》片段),让学生与《变色龙》进行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塑造、讽刺手法运用、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两篇作品的异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讽刺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讽刺手法和主题。
强调学习这篇小说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思考人生。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关注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以“我看奥楚蔑洛夫”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和感悟。
收集生活中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或故事,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