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讲何种语言看场合、对象以及背后的心态 语言最大的功能是沟通,沟通通畅是选择何种语言对话最重要的理由,所以选择何种语言要看场合,大众场合和公共传媒,选用标准语言,当然可以让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明白,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也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尊重;但在某些场合,讲标准语言则会比较别扭,也是没有必要的,比如同乡会中,而方言更有亲近感,讲方言也是产生归属感的重要因素。 用何种语言沟通要看对象。如果可以,用对方明白的语言进行对话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沟通通畅的目的,也是尊重对方的表现,如果有意用某种方言来体现优越感,或者用其他方式来表现我是本地人,你是外地人,那表明心态确实存在问题。 以前去过上海的外地人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感观,许多上海人把不讲上海话的外地人都视为“乡下人”,某些上海人对外地人表现出来的傲慢、偏见、嘲讽和捉弄,让许多外地人至今印象深刻。后来,上海的外来人口日益增多,外来人口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讲上海话受歧视的现象不仅少了,上海人讲普通话的时候也多了起来。 客观地说,这样的现象不仅在上海存在,在其他地区也同样存在,而上海比较典型。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广东工作期间,也有类似的体会,广东人一般把不讲广东话的人称为“北佬”(北方人),把广东以北甚至是广东以外的地方称为“北方”,我这个自以为来自江南水乡的“南方人”也被称为“北方人”,你奈他何?称呼只是表象,而称谓背后的心态其实大家也明白,把“你们”和“我们”严格地区隔开来。 近些年在宁波工作,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印象比较深是我初来宁波,尚没有自己的住房,单位给我安排了一个两居的过渡房,看房时,单位房管科负责人即用宁波话对同行的宁波人大谈“外地人”如何不讲卫生,房子给外地人住过后如何如何,其实我丝毫不怀疑我之前“外地人”住户确实不讲卫生,但一根竹篙打翻了一船人。 让我们都更包容一些,不管是本地人对待外地人还是外地人看待本地人。在上海说上海话,尤其是上海人和上海人讲上海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讲方言和“没有文化”扯不上关系,倒和地域“文化”有关系。讲不讲方言其实不必过分解读,关键是心态摆正了就好。
四、普通话影响日益深远,方言影响日益式微 推广标准语言无疑是必要的,其作用在此不做累述。但推广普通话的一个副作用就是,方言的影响和地位日益受到冲击,我没有做过这个方面的研究,但不争的事实是:如今的城市年轻人中能熟练使用地道方言的已日益减少,方言“普通话”了,使用方言的人群在减少。如果有一天,全国只有一种标准的普通话,那其实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一元化必将冲击了文化的多元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某些场合,其实是应该提倡讲方言的。 "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中,作者指的“说上海话”其实是指在公众场合讲上海话,只要不影响交流,其实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该宽容些好;作者指的“没文化”不知是指没有文化素养呢还是指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少,如果是指前者,如前文所说,方言本身就是文化;如果是指后者,那就更应该宽容一些才是,有些人没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甚至很少离开家乡,只能熟练使用方言,那能怎么办呢,总不能不让人讲话吧。 讲方言不等于没有文化,讲方言可以保留更多的文化。如果场合和交流对象合适,大胆、大方地使用方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