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生活常识内容页

每天坚持看书有什么变化?对人有什么影响?

2004年我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来到北京一家国有企业工作。这个单位虽然工资待遇不高,但有一点很吸引人,那就是解决户口,并且提供单身宿舍,所以每年都能招聘到10-3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不过我却是唯一的一个研究生,而且是读中文的。

虽然我将来的工作部门是宣传部,但和每个大学生一样,要在车间实习半年。

还记得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刘书记第一次找我谈话时就有点不屑一顾:“估计你也是为落户来的吧,呆不长吧?不过也是,我们企业也用不着你这么高的学历!”

然后又装模作样做出关心我业余生活的样子:“晚上下班后一般都干些什么呀!”

我老老实实回答:“读书。”

每天坚持看书有什么变化?对人有什么影响?

确实,我从小学起父母就培养我读书的习惯,虽然在农村长大,但父母都是教师,深信“知识改变命运”,家里生活再困难,但杂志、期刊、中外名著就没有断过。而读书的直接好处就是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语文成绩的高分反过来又刺激我更加热爱读书,于是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读了中文系。我本以为刘书记会赞许我工作了也保持读书的好习惯,没想到被刘书记当头一盆凉水泼下来:

“书读多了没用!我最烦你们文化人酸文假醋的,有时间不如到车间来翻板”。

我们单位是生产矿棉板的,当时车间是流水线作业,其中在后端需要人工辨别产品是不是质量合格,遇到卷边或者有色差的板需要人工翻动。

我悻悻然,但心里不服:“这帮大老粗,总有一天你们会对我刮目相看!”

不久公司要我们实习生各交一篇实习体会,我还记得我那篇文章标题是《青青子衿》,出自曹操的《短歌行》,写的是自己作为一个读书人虽然“绕至三匝”,但最终被企业领导“周公吐哺”“一沐三握”求贤若渴态度的感召下,决定安心留下,立足岗位,报效企业。文中用了大量通俗易懂来自工作生活场景的排比句,即使对典故好不知晓的人读了也能感同身受,并为其中洋溢的激情、美好、诚挚所折服。

这篇文章被主管人事的副总看到了,又转给党委书记,然后登在公司内刊上,张贴在办公室、车间的显著位置,我一写成名。

之后单位有个车间副主任获得了公司十佳科技,我们上级集团要求上报一个事迹材料,方便他们直接改写成通讯。(大概是知道我们单位没有写作人才,所以不敢奢望我们直接上交通讯稿)

于是这个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我身上。我于是花了半天的功夫对车间主任进行了详尽的采访,先是按照集团要求写了一份3000字的事迹材料,然后又按车间主任的要求又写了一份2000字的长篇通讯。车间主任看完我的通讯,虽然嘴里说:“拔高了吧?有点不好意思了”但脸上掩饰不住被恰如其分地夸奖的喜悦之情。

之后,集团宣传部开始给我们单位打电话,详细地询问我的情况,并反复夸奖:“行啊,你们居然招到了一个才女。”

说实在的,这个企业之前是北京建材局下属的砖厂,80年代末转型从日本引进先进的生产线才开始转型升级,所以很多工人包括车间的一些领导文化层次都很低。于是我的到来随着几篇文章的轰动顿时在公司和集团声名大噪。我们办公室的一个大姐说:“每次读你的文章,还得翻字典。上次你在文章里用了一个‘旖旎’,说实在的,我是第一次见这个词。但读你的文章确实涨学问!”

半年后我开始到宣传部实习,更是有了用武之地。不久我关于一篇来京务工人员的稿子又被集团看中,那个被我采访写进稿子里的农民工成了当年北京市的“来京务工人员文明之星”,还有一个车间工人因我稿件的锦上添花作用被推荐为“北京市劳模”。

而之后我的称呼也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教授”“博士”。最让人欣喜的是在同来的15名大学生中我第一个被提拔为中层干部,工资收入顿时翻番。

2007年,我在集团公司和旗下200多家子公司差不多红透了,不管是宣传部长还是党委书记,几乎没有不知道我名字的。集团所有的征文,一等奖几乎被我全包,我平均一年下来在集团报刊上要投稿120篇,要知道集团报一周一次,一年也就是50期,等于每期都有我2-3篇文章,体裁除了消息、通讯外,还有大量的散文、杂文,而很多兄弟单位一年连10篇的任务都完成不了。

每天坚持看书有什么变化?对人有什么影响?

此时,我虽然早不在车间了,但刘书记始终觉得我最早在他那实习,算是他的人,而他就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他此时的口头禅早由“知识越多越反动”变成了“服气吧,砍的就是不如旋的圆!”可能是我为人幽默随和,荤的素的玩笑都开得起,所以刘书记只要有饭局都必须带上我,说给他这个大老粗装门面。

公司以前对宣传极端不重视,因为我的到来,宣传部的地位陡然高了起来,给我买了几万元 的相机,配置了全公司最贵最大的电脑,还支持我办了“悦读分享会”,我想添置什么书只要报上去了都会批,而公司的各种荣誉诸如“优秀通讯员”、“优秀政工干部”几乎年年都是我,那些奖金加快了我还清十多万房债的速度。

举我刚参加工作这段时间的例子,只是从一个侧面来印证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读的书。我从上大学起就开始坚持每天看书,其实不能用“坚持”这个词,坚持是表示过程很痛苦,但为了达到目标不得不忍受的行为,而读书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消遣,最好的放松,最美的享受,正如我的本家杨万里所言:“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每天坚持看书有什么变化?对人有什么影响?

我读书的速度很快,一本2、3百页的小说,可读性强点的话,一天就能读完,年轻时只要读的书对胃口,总是不管不顾熬夜都要看完。后来我觉得这样太伤身体,于是控制节奏,大部头的巨著,尽量用3-5天的时间看完,但全年至少要完成50本书的阅读。而且有读必有感,只要是感触深的书,都会写书评。

我读的书很杂,既有深奥的易经八卦、奇门遁甲,又有阳春白雪的文学历史哲学,还有通俗的悬疑、推理、玄幻小说,甚至还有下里巴人的《知音》《故事会》,不管哪类书我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其实读书对我的好处实在太多了,虽然不胜枚举,但我还是简单地说说一二。

读书让我自信

“人丑多读书”,家里三姐妹,我是唯一一个长得丑的,小时候还挺自卑的,但后来随着自己语文成绩的出类拔萃,以及作文屡屡获奖,收获的夸奖太多,慢慢地不仅不自卑,而且还多了几分自信。高中从农村去城里读书,虽然穿得很土,还一口乡下口音,但随着作文总被老师当范文读,居然收到了班里最有才华、最为俊朗、也最阳光的男生的情书。大学里,又因读书结缘很多诗人、作家、编辑,成了大学里第一个在社会上发表文学作品,收到大量读者来信的女生。参加工作之后,我又是我们同学之间第一个写书、出书的。

每天坚持看书有什么变化?对人有什么影响?

读书让我自适

我这一生,可能也是因为书读多了,所以也沾染了不少文人放荡不羁、率性而为的毛病,导致我年轻时在工作上、情感上走了不少弯路。等中年以后才突然顿悟,于是迷途知返,退而结网,毕业十年后重读研究生。而开启我真正的职场生涯却是2004年来北京之后。我只用了不到一年就崭露头角,但我的高光时刻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企业合资、整合等种种因素,我们单位最多时候18个副总,而我只能把一个中层干部做到地老天荒。虽然我很长一段时间都郁郁寡欢,但毕竟是学古代文学的,相比于古达那些不得志的大儒、圣贤、文人:孔子、苏轼、辛弃疾、李商隐、刘禹锡,关汉卿,哪个不是比窦娥还冤?我这点委屈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现在早就看淡名利、宠辱不惊,余生以做个自在闲人为自适。

读书让我自如

我读书虽多,但并没有把书读死。书籍能让我达到我目光和脚步难以触及的地方,兴衰成败的历史让我看问题更加通透,悲欣交集的小说让我对命运更加宽容,深奥莫测的哲学让我对社会多一份清醒,下里巴人的通俗读物让我对生活多一份烟火。读书多了,虽谈不上博闻强记,但话题永远不会单调,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我都能很快入境。而周围的人都喜欢听我高谈阔论,俗的雅的都能招呼。

有时读了一本好书,和朋友或同事散步的时候,我便会忍不住绘声绘色把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复述给同事听,说也奇怪,我平时马大哈一样,丢三落四,糊涂虫一个,但只要看过 的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我几乎能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

我最自得的一次是,一个极有影响力的行业专家到我们企业来审计,对那些抱着资料来的各部门 经理横挑鼻子竖挑眼竖挑眼,不是这个不全,就是那个又漏洞,弄得大家战战兢兢、无所适从。最后轮到查看我负责的企业文化,我当时非常放松,根本没想到他有多苛刻,只是例行公事般站在那里和他介绍。但我天生是个激情勃发的人,讲着讲着就忘乎所以,差不多是情来、气来、神来,结果把他听呆了,一个小时后,我们俩都缓过神来,我不好意思地把资料要翻给他看,他当场发话:“这么生动的叙述,我已经感受到你们企业文化的魅力了,那些资料都是画蛇添足,不值一提!”

之后他忙不迭地到我们总经理那里大肆夸我,惊为“才人”,并转告总经理,如果我们的这个奖项能评审通过,一定要给我重奖。

读书给我带来收益

作为一个书生,买书、读书、写书几乎是我生活的主要内容,当然买书花了不少钱,但和写作带来的收益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从大学起就开始有稿费及奖金收入,参加工作后也一直笔耕不辍,各大报社及公司内刊稿费源源不绝。后来又开了公众号,有不少打赏收益,现在开始在头条写文章,一年下来也挣了九千多元。

每天坚持看书有什么变化?对人有什么影响?

当然最让我欢喜的还是讲课收入,在系统内讲一次公文或新闻写作,两个半小时三千元。就靠它,我很快还清了房债。

尺短意长,不能再写了,否则成了臭婆娘的裹脚布。有感兴趣的,可以评论区聊。

今天就到这里,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