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意识的觉醒是阶级形成的标志。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单单是为了改善福利,还希望恢复劳动的成就感以及恢复对家庭的支配权。换句话说,一个是追求事业的成就,一个是追求家庭的幸福。这两种自主权,实际都是对自由的向往。
一、什么是阶级,阶级的形成是如何定义的
阶级意识的觉醒是阶级形成的标志。换句话说,你在一个群体里有强烈的归属感,而且这个群体足够大,那就离阶级不远了。这个观点和多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解释不同,它不那么强调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阶级不是抽象概念,它由一个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构成。我们不能只有爱而没有恋人吧,不能有恭敬而没有地主长工吧。所以阶级实际上是这样产生的:有一批有共同经历的人,当他们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一个结论:他们之间是有共同利益的,这个利益不仅与其他人不同,而且还常常和其他人的利益相对立。他们把这个结论也就是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敌人明确地说出来,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到这个时候阶级就产生了。
正是在1780年到1832年这50多年期间,多数的英国工人开始意识到,他们之间是有共同利益的,而且他们的利益与统治者和雇主是对立的。他们产生了共同的觉悟,英国工人阶级最终形成了。
二、工人阶级形成后,他们的斗争都是为了改善福利吗
过去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英国工人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反抗斗争无非就是提高工资、减少工作时间,也就是少干活多挣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时工人的反抗斗争,不仅仅是想改善生活条件,还有很多非经济的原因。
首先,工人想恢复劳动的成就感。
工厂的大量出现才催生出我们讲的工人阶级。这里有一个著名的等式:蒸汽动力+棉纺织厂=新工人阶级。也就是说棉纺织业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最大,多数的工人阶级是在这个行业产生的。机器的到来,让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手工业匠人一下变成了工厂工人。
工业革命前,手工业者是比较自由的,相应地他们也有更多的自主性,也有行业的尊严。但随着机器大生产的来临,他们沦为流水线上的工人,这种自主和尊严就逐步丧失了。
比如木匠。以前,木匠可以精雕细磨,可以在自己的产品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那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可是,来到工厂以后,他完全成为了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成了一颗颗“螺丝钉”,他们把工厂看成是“拼命作坊”,他们在工头的巡回监督下以令人生厌的步调干华而不实的活计,谁要是落后,谁就会被淘汰。
其次,工人想恢复的是家庭的支配权。
家庭的支配权,简单说,就是支配家庭成员的权力,在工业化之前,这个支配权显然是属于家长的。如果说追求劳动的成就感是对工作自主权的重视,那么恢复对家庭的支配权,就是对生活自主权的争取。换句话说,一个是追求事业的成就,一个是追求家庭的幸福。这两种自主权,实际都是对自由的向往,也就是不管是工厂主还是资本家,你最好少干预我,工作是我的创造,工作不要侵犯我的家庭,影响我们的家庭的关系。
比如织布工。过去一个织布师傅,可为全家提供就业,包括孩子。男人是主力,女人做饭、做家务,还是男人的帮手,小孩子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整个家庭看上去其乐融融,很不错。但是,随着手工业的瓦解,大人去了工厂,孩子多数去工厂当学徒工或者童工。结果,那些只为儿童提供就业的纺织厂受到抵制,只雇佣女工和少年的织布厂也一直受到抵制。
说到这里,我们说一个与此相关的童工问题。当时社会认为工厂雇佣童工是不道德的,也是抵制工厂雇佣童工的。可是,“抵制童工”并不全是出于所谓“人道主义”,也不是为了孩子的什么健康成长考虑,这里面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童工抢走了成人男子的工作,童工不利于资本家之间的平等竞争,童工不便于管理,男人的地位受到了侮辱,因为他们失业后反而会被妻子或儿女养活,等等。当然,这些呼吁都披上了“爱护儿童”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