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扩展资料: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不同朝代长城修建长度不一,保存最完好的明长城西部起点为嘉峪关,向东一直延伸至辽宁虎山,在《明史·兵制》中曾有“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的记载;因为嘉峪关和山海关气势雄伟且东西对称,所以如今也有很多人将它们认为是长城的两端。
万里长城的历史由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他自称始皇帝,意味着秦王朝将成为二世三世四世,直至万世永继的铁打江山。秦始皇很清楚游弋在北方的草原民族是帝国存亡的最大边患。从公元前214年开始,他下令拆除原来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的长城,把原来燕、赵、秦三国专门用来对付游牧民族的旧长城进行修缮、连接,并在北部边疆的其他地方增修新的长城。七年后,一条西起陇西临洮、东到辽东长达五千公里的长城完工了,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