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现在的孩子,父母乃至老一辈人都说他们很幸福:吃穿不愁要啥有啥,在家里地位超然得个个像小皇帝小公主,受重视程度不言而喻。然而六一前夕,记者在回顾本报近年来的相关新闻事件时发现,这些被称作“祖国未来”的儿童,社会受重视程度远没我们以为的那么高。
公共设施欠缺“儿童为本”
公话太高幼儿难用
[新闻回放]
2005年12月27日,一名姚姓妈妈向本报记者反映,时值岁晚迎新,她和4岁半的女儿薇薇在天河城逛街,一不小心薇薇在人潮中走失了。身上带着公话IC卡的薇薇想用安装在体育西路地铁出口墙上的公共IC卡电话打电话找回妈妈,却由于公话安装得太高,个子比较矮小的薇薇即使踮起脚,小手也够不着公话的电话键盘。庆幸的是,姚女士最终在热心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回了薇薇。
[家长担忧] 事后姚女士表示很担忧,孩子在街头走失或遇上什么危险,公话“高不可攀”,孩子根本没法用。
[部门答复]
记者曾在2005年12月29日下午致电中国电信服务热线10000,电信工作人员表示,已将意见记录,并将反映给相关部门,近日内会有答复。
[事件现状] 然而其后不了了之,记者并未收到任何答复,时至今日,“矮公话”也从未在市内出现。
购票标准数年不变
[新闻回顾]
2004年8月16日,本报一版曾刊登《穗儿童购票标准将提至1.2米》一文。文中提到,当今儿童身高普遍提高,在陈纬仪等10位人大代表提出“提高儿童购票身高标准”建议下,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于当年表示,可将学龄前儿童免费乘坐地铁和影剧院儿童免费购票的身高标准提高至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