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越夷貉”出自《荀子·劝学》 ,原文为“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其中: 干:指吴国。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等地。
越:越国,也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今浙江一带。
夷:是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貉:这里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干越夷貉”整体代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
这句话意思是,吴国、越国以及东方、北方不同民族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强调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