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瑜,票友常称“瑜老板”,1978年3月4日生于苏州。 26岁之前,王珮瑜视自己为“小超人”,在成功的道路上恣意狂飙。
15岁,王珮瑜凭一出《文昭关》,就让京剧名家梅葆玖赞叹不已;18岁那年,京剧名家谭元寿看了她的演出,惊呼其为“小孟小冬”;20岁前,她将各类京剧大赛大奖悉数拿下;25岁,进剧院工作才一年,就当了上海京剧院一团的副团长。
惊喜之际,人们迫不及待地将余(叔岩)派第四代传人、梨园小冬皇、当今坤生(女老生)第一人的桂冠统统戴在她头上。
那时,一切的成功,都来得太容易。年少气盛的王珮瑜,在光环中,迷失了,进而毕露锋芒。
26岁那年,王珮瑜自组京剧工作室,一年半后,以惨败收场,“灰溜溜”地退回剧院。昔日宠儿,从高空被重重摔下,一刹时,伤痕累累。人生的落差,让她幡然醒悟:再这么聪明下去,天赋迟早用尽,老本终究会吃完,聪明必被聪明误。
醒悟后,她把原先的王珮瑜砸碎,“凤凰涅槃”,重捏一个新我,踏上新的人生之路。
那一年,影视演员程之为纪念父亲、京剧名票程君谋,邀来梅葆玥、梅葆玖、尚长荣等京剧名家同台演出。没想到,临演出前, 受程君谋指点的梅葆玥突然失声。慌乱之时, 程之却笃笃定定: “上海戏校有个小姑娘,王思及的学生,叫王珮瑜,她唱《文昭关》蛮灵的。”
程之是在一次票友聚会上,偶尔听到王珮瑜唱《文昭关》。王珮瑜一张口,程之即觉新型别致。京剧舞台上,常见的是杨(宝森)派的《文昭关》唱。而王珮瑜的恩师王思及却根据其老师张文涓的表演路数,按照余派法则,重新“捏”了个充盈着余派精神的《文昭关》,最具特色的是第一句“一轮明月”中的“一”字被拉长,内有13个小腔,俗称“十三一”。这“十三一”的唱法,古老却已鲜见于舞台。程之当即邀请王珮瑜来填梅葆玥的空缺,唱“开锣戏”《文昭关》,大轴则是《霸王别姬》,剧中,梅葆玖饰虞姬,尚长荣饰楚霸王。15岁的王珮瑜,即与“四大名旦”之后同台演出。
演出前,程之设“接风宴”,王珮瑜也是座上宾。梅葆玖一见王珮瑜,就盯着她的额头看:“这额头,勒上头,肯定好看。是个唱老生的料。嗯,真像孟小冬。”梅葆玖拿起相机,镜头对准王珮瑜,拍了一张又一张。
回到北京,梅葆玖拿着王珮瑜的照片,见了同行就说:“上海戏校出了个小姑娘,叫王珮瑜,唱得真好。”玖爷眼里,王珮瑜的好,是赛过那时最当红的京剧老生演员的。
梅葆玖在京城为王珮瑜大造了两年舆论后,上海戏校让正读4年级的王珮瑜赴京演出了。京剧名家谭元寿一看王珮瑜的《文昭关》,惊呼:“这不是一个活脱脱的孟小冬吗?”1947年,19岁的谭元寿亲历了梨园界的那件大事。那一年,上海滩大亨杜月笙为庆六十大寿,遍邀京剧名伶,最后两天的大轴戏就是孟小冬主演的《搜孤救孤》。
那晚,谭元寿就站在舞台侧幕条边观看。之后,孟小冬告别舞台,“冬皇之声”成绝唱。谭元寿的父亲、“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回京后感叹:“小冬把这出《搜孤救孤》给唱绝了,反正我这出戏是收了。”收了,就是不唱了。
见到“活脱脱一个孟小冬”之后,谭元寿欣喜万分,当即提出:“我来陪这个孩子唱出戏。”戏码就选了《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谭元寿“蹲底”演《斩马谡》,而让王珮瑜演出前两折重头戏。梨园行赫赫有名的“谭门”掌门人,陪一位戏校4年级的学生同台唱戏,这般提携,非同一般。从此,“小孟小冬”、“小冬皇”的名号,不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