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品出口是我国外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产品质量状况却不容乐观。2014年1月至9月,欧盟、美国、加拿大等主要出口市场共通报儿童用品(包括玩具、儿童服装及鞋靴等)723起,同比增长50.9%,成为我国数量最大、增幅最快的被通报非食品类消费品种类,尤其是欧盟通报了635起,同比增长58.4%,三类问题渐成出口儿童用品的“软肋”。
小绳带问题严重。共涉及179起通报,同比增长34.6%,数量及增幅均创历史新高,主要涉及儿童服装产品的绳带安全问题——拉带、绳索和束带的设计或布局不当,如产品因颈部、腰部等存在绳带而可能导致儿童发生潜在的勒伤、缠绊等机械安全性危害。
近3年来,因上述问题而遭通报的童装均占到所有被通报纺织服装产品的8成以上,通报发起国集中于匈牙利、保加利亚、塞浦路斯等东欧国家,这些国家相关产业与我国竞争程度较高。儿童服装的标准要求正日益提高,日本今年6月底已决定发布童装拉绳安全标准草案,而新兴市场正逐渐向发达市场看齐,如澳大利亚等国家正逐渐采用执行欧盟EN 14682及美国ASTM F1816标准。
增塑剂风险较高。共有186起通报涉及增塑剂即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超标,同比增长126.8%,其中欧盟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共通报184起,同比剧增124.4%,成为产品化学安全风险的首要“毒瘤”。
通报产品主要为玩具和文具用品等。基于潜在的生殖毒性,欧美等少数国家持续加严邻苯二甲酸酯的监控体系,而不久前《玩具安全第6部分 玩具和儿童用品中某些邻苯二甲酸酯》(ISO 8124-6:2014)的发布,表明限塑令国际化趋势明显,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已着手加强监控。
小部件脱落频繁。共涉及167起通报,同比增长5.7%。小部件脱落(包括产品本身属于或含有小部件)极易引发小孩吞咽后哽咽甚至死亡等窒息风险,如童鞋上的装饰件不牢固、玩偶的眼睛及螺钉可拆卸等
主要原因是产品设计缺陷(占比超过9成),企业普遍缺乏对客户提供的样品、设计方案的验证能力,产品缺少防脱落装置(如加设隐蔽性绳索)、警示说明等防范措施,导致小部件不能承受扭拉、摔打、跌落、浸泡、撞击等外力试验,还包括原辅材料本身的质量缺陷及生产过程问题,如装配、缝制等工序管理不善等。
儿童用品出口产业直接影响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福建福州检验检疫局建议相关企业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配合相关部门加大企业质量安全把关,督促企业严格把控原辅料的质量安全,从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保证产品达到出口国新标准;
企业和行业协会主动加强信息收集,及时掌握出口市场技术、质量、安全、环保、包装和标签的相应技术法规,关注通报信息和市场关注热点,提高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能力;主动完善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检验检疫、企业、客户的三方沟通,降低出口儿童用品通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