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及练习
原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作者
北宋文学家秦观。秦观字少游 ,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赏析
上阕——借景抒情,营造凄迷孤寂氛围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开篇便描绘出一幅充满迷离恍惚之感的画面。雾气弥漫,使得楼台隐匿不见;月色朦胧,渡口也难以寻觅。“桃源望断”中的“桃源”代表着理想的美好世界,然而如今却无处找寻,暗示了词人对理想破灭的痛苦与迷茫。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进一步渲染愁苦。在料峭春寒中,词人独自被困在孤寂的馆舍内,耳边传来杜鹃凄凉的啼叫,眼前是日暮西斜的惨淡景象。“可堪”二字直接抒发难以承受之意,将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凉、绝望推向高潮。
下阕——直抒胸臆,倾诉迁谪之恨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远方友人寄来的礼物和书信,本应带来慰藉,可在词人看来,这些反而堆积成了无数的愁恨。“砌”字用得极为精妙,化无形之愁为可见可感的实体,生动地表现出愁恨的厚重与深沉。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人看到郴江原本环绕着郴山流淌,却不知为何流向潇湘而去。表面上是对郴江的发问,实则是借郴江之无情衬托自己的无奈与哀怨,曲折地表达出自己无辜被贬的悲愤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整首词情景交融,通过对旅途所见之景和自身遭遇的描写,深刻地抒发了词人被贬谪后的失意、孤寂和思乡之情,体现了秦观词作婉约细腻的风格特点。
练习
一、基础知识
下列对“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失”和“迷”二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失”是失去之意,“迷”是迷失之意,两个字都准确地写出了景物在雾气和月色中的模糊不清。
B. “失”是丢失之意,“迷”是迷茫之意,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因找不到出路而内心的慌乱。
C. “失”是消失之意,“迷”是着迷之意,描绘出景色的迷人,也衬托出词人的陶醉。
D. “失”是遗失之意,“迷”是分辨不清之意,强调了环境的复杂和词人的困惑。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理解
上阕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下阕中“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恨”具体包含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三、拓展延伸
秦观的这首词情感真挚深沉,请结合你读过的秦观其他词作,谈谈他词作在情感表达上的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A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幸自”“为谁”赋予郴江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将郴江人格化。郴江本来围绕着郴山,却流向潇湘,好像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借此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无辜被贬、身不由己的哀怨和无奈之情。
二、阅读理解
上阕描写的意象有雾、楼台、月、津渡、桃源、孤馆、春寒、杜鹃、斜阳。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凄迷、孤寂、悲凉的氛围,烘托出词人内心的迷茫、孤独和绝望。
“恨”包含的情感有:①被贬谪的失意与痛苦。②身处异乡的孤寂与凄凉。③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④理想破灭的失落与哀伤。
三、拓展延伸
秦观词作在情感表达上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含蓄、细腻深沉。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看似豁达,实则蕴含着对爱情不能长相厮守的无奈与惆怅;《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将愁绪与自然景象巧妙融合,不着痕迹地传达出淡淡的哀愁。在《踏莎行·郴州旅舍》中,他同样借助景物描写和委婉的措辞,将自己复杂深沉的情感层层递进地抒发出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