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积累重点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雨”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歌中“雨”所蕴含的关爱与祝福,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呵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把握“雨”的形象,体会“雨”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领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春雨飘落的视频,同时播放轻柔的雨声音效,营造氛围。
教师引导语:“同学们,在生活中,雨是大自然的精灵,它滋润着万物,给世界带来生机与活力。不同的雨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时细雨如丝,让我们心生柔情;有时暴雨倾盆,又让我们感到震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愁予笔下的《雨说》,去聆听一场别样的雨的诉说。”
(二)知识讲解(5分钟)
介绍作者郑愁予:郑愁予是台湾诗人,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题材广泛。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
介绍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有待复苏。诗人以“雨”为象征,为中国大地带来春的消息,表达对新一代的关爱与祝福。
检查预习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
注音:田圃(pǔ) 禁锢(gù) 留滞(zhì) 喑哑(yīn) 襁褓(qiǎng bǎo)
解释:
田圃:田地和园圃。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留滞:停留不流通。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思考以下问题:
诗歌中的“雨”说了哪些话?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朗读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四)研读诗歌,深入理解(15分钟)
分组讨论,分析“雨”的形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雨”的形象展开讨论,思考:从诗歌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雨”的特点和情感?“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例如: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体现“雨”的轻柔、温和。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表明“雨”带来希望和生机。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表现“雨”的亲切、活泼,对孩子们的喜爱。
教师总结“雨”的形象:“雨”是一位温柔、亲切、充满爱心的使者,她带着春天的希望和祝福,来到人间,滋润大地,关爱儿童。
探究诗歌的象征意义
提问:诗歌中的“雨”仅仅是自然界的雨吗?它还象征着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雨”象征着爱与希望,象征着在历经苦难后,祖国对新一代的关怀与呵护,也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进一步探讨诗歌中其他意象的象征意义,如“大地”象征着饱经沧桑的祖国;“春天”象征着美好的未来等。
体会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总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关爱与呵护,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五)品读诗歌,赏析语言(10分钟)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的声音比作蜜蜂颤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声的轻柔、细微,给人以美妙的感受。
“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赋予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给万物带来的欢乐和生机,同时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用词精妙、句式特点等方面进行赏析,体会诗歌语言的优美。
全班进行交流分享,教师适时点评和补充。
(六)拓展延伸(5分钟)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关爱与希望,就像诗歌中“雨”带给人们的一样。
鼓励学生仿照诗歌中的某一节,以“风说”“云说”或其他自然现象为主题,进行仿写创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郑愁予的《雨说》,通过朗读、分析和赏析,我们感受到了诗歌中‘雨’的温柔、亲切与爱心,体会到了诗人对儿童的关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诗歌中的‘雨’一样,传递爱与希望,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回顾诗歌的重点内容,包括“雨”的形象、象征意义、语言特色等。
(八)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背诵全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以“雨的诉说”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雨的独特感受。可以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拟人等。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雨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赏析语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讨论深度有限;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难点内容的引导和讲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