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 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体会赋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领悟秦亡的历史教训,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理解赋体的特点,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借阿房宫兴衰所表达的讽谏之意,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3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阿房宫的图片和影视片段,营造氛围,引出课题《阿房宫赋》,提问学生对阿房宫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杜牧及其文学成就,讲述本文的创作背景,强调唐朝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学生理解文章的借古讽今之意做铺垫。
初读课文(7分钟)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疏通文意(15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
实词:“六王毕,四海一”中“毕”“一”;“骊山北构而西折”中“构”等。
虚词:“盘盘焉,囷囷焉”中“焉”;“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中“于”等。
特殊句式:“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应为“哀自”)等。
文本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第二段:写阿房宫中的美人珍宝。
第三段:写秦的骄奢淫逸导致灭亡。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讽谏当朝统治者。
分析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研读赏析(10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阿房宫建筑、美人、珍宝的语句,分析其描写手法和作用。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如骈散结合、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赋体的华丽之美。
主题探讨(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借阿房宫的兴废所要表达的讽谏之意,联系现实,谈谈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文章的主题,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中关于文言字词理解的部分。
《阿房宫赋》教案 二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体会赋的铺陈夸张手法和语言特色。
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深刻用意,培养历史思维。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阿房宫想象复原的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阿房宫的宏伟壮丽之中。随后提出问题:如此辉煌的阿房宫为何最终化为废墟?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预习成果展示(7分钟)
请学生展示预习时整理的作者资料、赋的文体特点等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完善。
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预习情况,通过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认读并解释重点字词。
朗读与正音(8分钟)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错误和节奏不当之处。
开展朗读竞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其他小组从读音、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打分评价,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文意疏通(15分钟)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记录下来。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每组派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讲解,重点讲解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内容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制作思维导图展示文章结构。
各小组展示思维导图,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描写角度、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主题探究(10分钟)
提出问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唐朝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入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
拓展延伸(5分钟)
让学生结合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谈谈从《阿房宫赋》中得到的启示,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3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学习收获,布置作业:仿照《阿房宫赋》的语言风格,写一段描写某个建筑或场景的文字。
《阿房宫赋》教案 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熟练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
了解赋的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艺术。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批判,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记忆文言基础知识,准确翻译课文。
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特点。
难点
挖掘文章蕴含的讽谏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对比分析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5分钟)
展示一些关于阿房宫的诗词名句,如“蜀山兀,阿房出”等,提出问题:这些诗词描绘了阿房宫怎样的景象?为什么阿房宫会成为文人笔下的热门题材?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新课。
整体感知(8分钟)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阿房宫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先写阿房宫的兴建与规模,再写宫中的生活,接着写秦的灭亡,最后总结教训。
文言知识学习(15分钟)
教师提出一系列关于文言知识的问题,如“‘朝歌夜弦’中‘朝’‘夜’的词性和用法是什么?”“‘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幸’的含义有哪些?”等,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
通过课堂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文言知识,如给出一些包含重点字词的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
文本研读(15分钟)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本文与《滕王阁序》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两篇赋在语言风格、写作手法、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赋这种文体的理解。
选取文中描写阿房宫建筑和宫中生活的精彩段落,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古人的语气和神态进行朗读和讲解,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内涵。
主题挖掘(10分钟)
提出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描述阿房宫吗?背后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目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文章借秦亡的教训讽谏当朝统治者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7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学习要点。
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阿房宫赋》主题的理解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字数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