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范文3篇)

司马光砸缸 在北宋时期,有一个名叫司马光的小男孩,他自幼聪明伶俐,机智过人,在当地小有名气。

司马光生活在一个官宦世家,家族重视教育,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时候的司马光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沉浸在书海之中,废寝忘食。

无论是历史典籍还是诗词歌赋,他都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也为他日后的学识渊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天,司马光和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那水缸又高又大,里面盛满了水。

孩子们在院子里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

突然,只听见“扑通”一声,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

其他孩子见状,顿时惊慌失措。

有的孩子吓得哇哇大哭,有的孩子四处乱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就在这紧急关头,司马光却十分冷静。

他迅速环顾四周,寻找能够救小伙伴的办法。

很快,他发现不远处有一块大石头。

司马光灵机一动,心想:只要把水缸砸破,水就会流出来,小伙伴也就不会被淹死了。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跑过去,吃力地抱起大石头,朝着水缸用力砸去。

“砰”的一声巨响,水缸被砸出了一个大洞,水立刻从洞里涌了出来。

随着水流越来越多,水缸里的水位逐渐下降,掉进缸里的小伙伴也终于露出了水面,脱离了危险。

这件事情传开后,大家都对司马光的聪明机智赞不绝口。

小小年纪的他,在面对突发危险时,能够保持冷静,迅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在令人钦佩。

后来,司马光勤奋好学,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要冷静思考,勇敢尝试。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在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匡王村),有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叫匡衡。

匡衡自幼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念头。

匡衡的家里非常穷,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每天辛勤劳作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家里没有钱供他上学,也买不起灯油让他在晚上读书。

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匡衡对知识的追求。

白天,匡衡跟着父母在田间地头干活,一边劳动,一边用心记住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

到了晚上,别的孩子都早早地上床睡觉了,匡衡却躺在床上,望着漆黑的屋子,心里想着要是能有一本书看看该多好啊。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突然,他发现墙壁上隐隐约约有一丝亮光透过来。

他好奇地起身查看,原来是邻居家点着灯,灯光从墙壁的缝隙里透了过来。

匡衡灵机一动,心想:我能不能把这个缝隙扩大一点,让更多的光透过来呢?于是,他悄悄地找来一把小刀,小心翼翼地把墙壁上的缝隙一点点挖大。

不一会儿,一道明亮的光线照进了屋子里。

匡衡高兴极了,他连忙从床上拿起白天读过的书,凑到光线下面,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就这样,每天晚上匡衡都借着从邻居家透过来的微弱光线读书,一本又一本的书被他读完,他学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匡衡越发觉得自己学到的知识不够用。

附近的书他都读完了,可是想要读到更多的书却非常困难。

后来,他听说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大户人家,家里藏有很多书。

于是,匡衡鼓起勇气来到这户人家,请求主人收留他做雇工,并且表示自己不要工钱,只要能让他读家里的藏书就行。

主人被匡衡刻苦求学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匡衡白天在大户人家干活,晚上就尽情地阅读主人家的藏书。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匡衡终于成为了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后来,匡衡凭借着自己的才学进入仕途,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凿壁偷光”的故事也成为了千古佳话,激励着无数后人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克服困难,努力追求知识。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19世纪末的中国,正遭受着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一个逐渐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周恩来从小就目睹了国势的衰微和人民的苦难,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

少年时期,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东北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在学校里,周恩来勤奋刻苦,成绩优异,而且他思想活跃,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

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国家主权丧失,人民生活困苦。

老师们经常在课堂上讲起国家的现状,这让周恩来深感忧虑。

有一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回答。

有的同学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同学说:“为做官而读书。

”还有的同学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 周恩来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他,便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起身来,目光炯炯,坚定而有力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和志向。

他激动地对同学们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而有力的话语,表达了周恩来从小就立下的宏伟志向——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终身。

此后,周恩来始终牢记自己的誓言,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

他东渡日本,远赴欧洲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回国后,他投身革命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周恩来总理的这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让他们明白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前途,更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