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待客》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①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块,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⑥,只取胡饼中间少许,余皆弃之。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 ①谒:拜见。
②馔(zhuàn):食物。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⑥箸:筷子。
常见阅读试题及答案详解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中“翌日”的意思是? 答案:第二天。
详解:在古文中,“翌”常表示“次于今日、今年的”意思,所以“翌日”就是第二天。
在很多文言文作品中都有类似用法,比如《汉书·武帝纪》中的“翌日亲登嵩高” ,这里“翌日”同样指第二天。
“果蔬皆不具”中“具”的意思是? 答案:具备,准备。
详解:“具”在古文中有多种含义,如“器具”“具备、具有”“准备”等。
在“果蔬皆不具”这句话里,结合语境,说的是菜肴都没有准备,所以“具”是准备的意思。
例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缮甲兵,具卒乘”,“具卒乘”就是准备好步兵和战车,“具”也是准备之意。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 答案:过了中午,(萧氏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
详解:翻译此句时,要注意几个关键词。
“日过午”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过了中午”;“觉”是“觉得”;“饥甚”是“十分饥饿”,“甚”表示程度深;“而”在这里表转折,翻译为“但”;“去”在古文中常表示“离开”,不是现在的“前往”之意。
所以整句话翻译为“过了中午,(萧氏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 答案: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子十分惭愧地告辞离去。
详解:“公”指王安石;“取”即“拿”;“自食之”就是“自己吃了它”;“其人”指萧氏子;“愧甚”是“十分惭愧”,“甚”依旧是表示程度;“而”在这里表顺承,连接“愧甚”和“退”两个动作,翻译为“然后”或者“就”都可以。
所以全句翻译为“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子十分惭愧地告辞离去”。
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王安石具有节俭、不铺张浪费的品质。
从招待萧氏子的酒宴上,只有简单的胡饼、猪脔和菜羹等食物,没有丰盛奢华的菜肴,可以看出他生活节俭,不讲究吃喝排场。
详解:回答此类分析人物品质的题目,要从文中人物的行为事迹入手。
文中王安石招待亲戚,并没有像萧氏子预想的那样准备丰盛的食物,而是非常简单朴素。
这种做法与当时一些官员讲究吃喝、铺张浪费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出王安石节俭、不追求奢华享受的高尚品质。
萧氏子为何“愧甚而退” ? 答案:萧氏子原本以为王安石会准备丰盛的宴席款待他,结果饭菜简单。
而他自己骄纵浪费,只吃胡饼中间一点,把其余部分都丢弃,相比之下,王安石却把他丢弃的部分拿过来自己吃,这让萧氏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因而感到十分惭愧,只好退下。
详解:首先,萧氏子来之前对这次宴请抱有很高期待,“意为公必盛馔”,但实际看到的饭菜却很普通,这是心理落差之一。
其次,他自身骄纵,吃饭挑剔浪费,“只取胡饼中间少许,余皆弃之”。
而王安石面对他丢弃的食物,“取自食之”,这种反差让萧氏子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良行为,内心充满愧疚,所以“愧甚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