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狩猎、喧嚣、喑哑、静谧”等。
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体会文中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学习用快速浏览的方法筛选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圈点批注等方式,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昆虫的方法。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绿色蝈蝈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理解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描写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 体会法布尔在观察和描写中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昆虫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文学常识、重点语句等,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
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绿色蝈蝈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夏天虫鸣的音频,提问学生:在夏天的夜晚,你们听到过哪些昆虫的叫声?这些声音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在众多的虫鸣声中,有一种昆虫的声音清脆悦耳,它就是绿色蝈蝈。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脚步,一起走进绿色蝈蝈的世界,去了解它们的生活。
(板书课题:绿色蝈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请学生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法布尔。
教师补充完善: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昆虫记》。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绿色蝈蝈》就选自《昆虫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重点讲解: 生字:狩(shòu)猎、喑(yīn)哑、篡(cuàn)夺、窸窣(xī sū)、喙(huì)、吮(shǔn)吸 词语:喧嚣、静谧、弱肉强食、隐隐约约、连续不断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绿色蝈蝈的?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总结: 文章从绿色蝈蝈的叫声、外表、食性、习性等方面来介绍。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通过写蝉的鸣叫引出绿色蝈蝈。
第二部分(第2 - 7段):具体介绍绿色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包括叫声、外表、食性等。
第三部分(第8 - 10段):介绍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如和睦相处等。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分钟) 默读课文第2 - 6段,找出描写绿色蝈蝈叫声的语句,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绿色蝈蝈叫声的?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如“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绿色蝈蝈的叫声比作滑轮的响声、干皱薄膜的窸窣声、金属碰撞的清脆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色蝈蝈叫声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这些描写也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
朗读课文第7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绿色蝈蝈外形的?体现了绿色蝈蝈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从颜色(“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身材优美,苗条匀称”)、形态(“两片大翼轻盈如纱”)等角度描写。
体现了绿色蝈蝈漂亮、优雅的特点。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绿色蝈蝈的外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美丽。
研读课文第9段,找出描写绿色蝈蝈捕食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学生找出语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 教师引导分析: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蝈蝈捕食蝉与鹰追捕云雀进行对比,突出了蝈蝈的勇敢;同时,“开膛破肚”“哀鸣踢蹬”等词语的使用,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7分钟)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这种情感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如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称呼绿色蝈蝈,充满了趣味性;在描写绿色蝈蝈时,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它的喜爱;作者对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也体现了对它的喜爱。
教师总结: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使文章充满了感染力,让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昆虫世界的热爱,同时也拉近了读者与绿色蝈蝈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文章所介绍的内容。
提问: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和描写如此细致入微,体现了他怎样的科学精神?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明确:体现了法布尔严谨、细致、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对昆虫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之心,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昆虫的奥秘。
(六)拓展延伸(5分钟) 展示一些其他昆虫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仿照本文的描写方法,选择一种昆虫进行片段描写,突出其特点。
学生写作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分享,教师选取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七)课堂小结(2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跟随法布尔的脚步,认识了绿色蝈蝈,了解了它的叫声、外表、食性和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品味了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到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法布尔一样,用心观察大自然,发现更多的美好。
(八)布置作业(1分钟) 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篇章,进一步了解昆虫世界的奥秘,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绿色蝈蝈》,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有了较好的理解,课堂参与度较高。
在教学中,注重了朗读和语言品味的训练,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言美,通过分析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同时,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小组讨论的时间把控不够精准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课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