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范文3篇)

实验报告一: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一、实验目的 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探究氧气的性质。

二、实验器材 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导管、铁架台、燃烧匙、木炭、铁丝、澄清石灰水 三、实验步骤 (一)氧气的制取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适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燃酒精灯,先均匀预热,再集中加热。

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满一瓶氧气。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 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通过长颈漏斗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二)氧气的性质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发红,然后缓慢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待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在铁丝一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将铁丝缓慢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底预先铺少量沙子或加少量水),观察现象。

四、实验现象 氧气的制取 加热高锰酸钾时,紫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收集到无色气体。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后,迅速产生大量气泡,收集到无色气体。

氧气的性质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五、实验结论 加热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分解都能制取氧气。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木炭、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六、反思与讨论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放棉花的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瓶底预先铺沙子或加水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实验报告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 一、实验目的 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实验器材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集气瓶、玻璃片、导管、锥形瓶、长颈漏斗、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蜡烛、烧杯 三、实验步骤 (一)二氧化碳的制取 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向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或石灰石),通过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验满。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

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喷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小花先喷上水,再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小花颜色的变化。

二氧化碳的密度及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将一支短蜡烛固定在烧杯底部,点燃。

将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慢慢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四、实验现象 二氧化碳的制取 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收集到无色气体。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第一朵小花变红;第二朵小花不变色;第三朵小花不变色;第四朵小花变红。

蜡烛火焰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五、实验结论 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六、反思与讨论 制取二氧化碳时,不能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收集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实验中使用的紫色石蕊小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实验报告三: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实验目的 探究金属与氧气、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了解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二、实验器材 镁条、铝丝、铁丝、铜丝、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砂纸 三、实验步骤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用砂纸打磨镁条、铝丝、铁丝、铜丝表面的氧化物。

分别将镁条、铝丝、铁丝、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镁条、铝丝、铁丝、铜丝。

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并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

(三)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将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将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现象。

四、实验现象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铝丝在空气中加热,表面变暗,失去金属光泽。

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只能红热,不能燃烧。

铜丝在空气中加热,表面变黑。

金属与酸的反应 镁条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

铝丝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较剧烈,有较多气泡产生。

铁丝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铜丝与稀盐酸(或稀硫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变浅。

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五、实验结论 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加热时能与氧气反应。

镁、铝、铁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说明不同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铝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铜能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说明铝的活动性大于铜,铜的活动性大于银。

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铝>铜>银 。

六、反思与讨论 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活动性越强,反应越剧烈。

在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中,注意酸的浓度和用量要相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