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苦学 范仲淹,乃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而其早年刻苦求学的经历,更是激励着无数后人。
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尚在襁褓之中时父亲便离世,母亲无奈改嫁。
寄人篱下的生活并未消磨他的志向,反而在他心中种下了奋发图强的种子。
少年时期,范仲淹为了寻求更好的学习机会,毅然离开家乡,前往醴泉寺寄宿读书。
寺庙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每日的饮食只有清粥。
为了节省开支,他常常煮一锅粥,待其冷却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咸菜下肚。
尽管生活如此艰辛,范仲淹却从未抱怨,始终专注于学业。
白天,他跟着寺庙里的僧人诵读经书,认真聆听讲解,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难问题。
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便虚心向僧人请教,或是自己查阅典籍,直至弄明白为止。
夜晚,寺里的其他人都已入睡,范仲淹却独自坐在昏暗的油灯下,继续研读。
微弱的灯光摇曳不定,时常会被风吹灭,但他总是迅速重新点燃,继续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冬天的夜晚格外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常常结冰,手指也冻得僵硬麻木,但他依然紧握毛笔,坚持书写、背诵。
困了,他就用冷水洗脸提神;累了,就趴在桌上稍作休息,然后又立刻投入学习。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范仲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积累了丰富的学识。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决定前往南都应天府书院求学。
南都应天府书院是当时著名的学府,汇聚了众多名师和优秀学子。
在这里,范仲淹如鱼得水,更加勤奋刻苦。
他每天凌晨鸡鸣即起,洗漱完毕后便开始读书,一直到深夜才休息。
同学们见他如此拼命,都劝他注意身体,劳逸结合,但范仲淹总是微笑着摇摇头,说:“我深知学习机会难得,只有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才能有所作为。
” 在书院期间,范仲淹不仅努力学习儒家经典,还广泛涉猎历史、文学、政治等各个领域。
他常常与同学们探讨学问,交流思想,每次都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令众人钦佩不已。
他的文章写得极好,下笔如有神助,言辞恳切,气势磅礴,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有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苦学,范仲淹终于学有所成。
他考中进士,踏上仕途,开始了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一生。
他始终秉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心系百姓,致力于改革弊政,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懈努力。
范仲淹苦学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