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一: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心绞痛发作次数、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引言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应运而生。
优质护理服务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旨在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疾病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62.5±8.3)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8~75岁,平均(60.8±7.9)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遵医嘱给药、基础生活护理等。
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如下: 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针对患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
向患者介绍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指导患者多食用低盐、低脂、高纤维食物,控制总热量摄入,戒烟限酒。
运动护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鼓励患者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
健康教育:定期组织患者参加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日常注意事项等知识。
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方便患者随时查阅。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全面的出院指导,包括用药方法、饮食、运动、定期复查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建立随访制度,定期电话随访患者,了解其康复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三)观察指标 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时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心绞痛发作次数: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绞痛发作的次数。
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0%(48/50),高于对照组的8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250,P=0.012)。
(二)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 心绞痛发作次数(次) 住院时间(d) 观察组 2.1±0.8 7.5±1.2 对照组 3.5±1.1 9.8±1.5 t值 6.742 7.684 P值 <0.001 <0.001 (三)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总体健康 活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观察组 85.2±6.3 78.5±5.8 72.4±6.1 76.8±5.5 70.3±6.0 82.1±5.9 79.6±5.7 81.4±6.2 对照组 78.6±7.1 70.2±6.4 65.3±7.0 69.2±6.2 63.5±6.7 75.4±6.5 72.8±6.3 74.7±6.8 t值 4.785 6.342 5.327 6.021 5.143 5.678 6.005 5.479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四、讨论 冠心病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的困扰,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优质护理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从心理、饮食、运动、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饮食护理和运动护理有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提高身体免疫力;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出院指导和随访制度可以确保患者出院后得到持续的护理和指导,促进其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表明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论文二: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h、12h、24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一、引言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胆囊疾病的常用方法。
然而,术后疼痛和并发症仍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手术室护理作为手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20例,纳入标准:符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指征;患者意识清楚,能正常沟通交流;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5~68岁,平均(46.5±9.2)岁;对照组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28~65岁,平均(44.8±8.7)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基础护理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术前心理干预:术前访视患者,了解其心理状态,向患者介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优点、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担忧,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术中舒适护理:调节手术室的温度、湿度适宜,为患者创造舒适的手术环境。
在摆放手术体位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患者的皮肤和神经。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进展,及时为手术医生提供所需物品。
术后疼痛护理:术后返回病房,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据疼痛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于轻度疼痛患者,通过与患者聊天、播放音乐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对于中度疼痛患者,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并观察用药效果;对于重度疼痛患者,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并发症预防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引流情况,预防出血、胆瘘、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三)观察指标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于术后6h、12h、24h采用VAS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分范围为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出血、胆瘘、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时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6h、12h、24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 术后6h 术后12h 术后24h 观察组 3.2±0.8 2.5±0.6 1.8±0.5 对照组 4.5±1.1 3.6±0.9 2.6±0.7 t值 6.742 7.684 6.021 P值 <0.001 <0.001 <0.001 (二)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7%(4/60),低于对照组的16.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043,P=0.044)。
(三)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0%(57/60),高于对照组的8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812,P=0.028)。
四、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术后疼痛和并发症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于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术前心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有利于术后的康复。
术中舒适护理能够为患者创造舒适的手术环境,减少手术应激反应,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术后疼痛护理通过有效的疼痛评估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睡眠质量。
并发症预防护理通过密切观察病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出血、胆瘘、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6h、12h、24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表明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护理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论文三:延续性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引言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记忆力减退等原因,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较差,容易导致血压控制不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延续性护理是一种将医院护理延伸至家庭和社区的护理模式,旨在为患者提供连续、全面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延续性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纳入标准:年龄≥60岁;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愿意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认知功能障碍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
观察组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60~82岁,平均(68.5±7.3)岁;对照组中,男38例,女37例,年龄62~80岁,平均(66.8±6.9)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遵医嘱给药、病情观察等,患者出院时给予简单的出院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建立延续性护理档案:患者入院时,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资料、用药情况等,建立延续性护理档案。
出院后,定期对档案进行更新和完善。
定期随访:出院后1周内进行首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用药依从性等,解答患者的疑问。
之后每月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或上门访视,持续6个月。
随访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举办健康讲座、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向患者普及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发生机制、症状、危害、治疗方法、饮食和运动注意事项等。
定期组织患者参加健康知识培训,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