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一) 基础知识(35 分) 看拼音写词语(10 分) kāng kǎi ( ) kū wěi ( ) pái huái ( ) fěi cuì ( ) chōu yē ( ) jīng yíng ( ) kū long ( ) wǔ mèi ( ) bào zhà ( ) dàn shēng ( )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 分) 勉强(qiáng qiǎng) 模样(mú mó) 薄雾(bó báo) 附和(hè hé) 尽管(jǐn jìn) 旋转(zhuǎn zhuàn)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8 分) ( )( )生机 ( )七八( ) ( )然( )同 ( )灯( )彩 张( )结( ) ( )( )更新 各( )各( ) ( )( )非福 春节到了,中华大地上到处( ),呈现出一派( )的景象。
与往年( )的是,今年我们一家人选择了在酒店吃年夜饭。
按要求写句子(6 分) 他的家乡是一个小镇。
(改为夸张句) 他非常着急。
(改为比喻句) 这是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缩句) 积累与运用(5 分)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所期诺,;有所期约,。
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30 分) (一)课内阅读(15 分) 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段,回答问题。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
”他指着母亲说。
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
”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
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
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
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3 分) 和蔼——( ) 镇定——( ) 领会——( ) 文中“一种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4 分) 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4 分) 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父亲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4 分) (二)课外阅读(15 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
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
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
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
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
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
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 20 元钱。
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
”对母亲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他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 20 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
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
”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 此后还来过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
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老板一模一样。
美中不足的是,他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他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您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老板。
”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 独臂老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 老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 母亲笑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4 分) 气度不凡: 美中不足: 母亲为什么不直接对那个可怜的乞丐给予施舍?(4 分) 文中的“我”请求母亲,不要让乞丐搬砖了,母亲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4 分) 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 分) 习作表达(35 分) 题目:《难忘的__________》 要求: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写一件事、一个人、一次活动等。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字数不少于 400 字。
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一)答案 基础知识 慷慨 枯萎 徘徊 翡翠 抽噎 晶莹 窟窿 妩媚 爆炸 诞生 勉强(qiǎng√) 模样(mú√) 薄雾(bó√) 附和(hè√) 尽管(jǐn√) 旋转(zhuǎn√) 勃勃 零 碎 截 不 悬 结 灯 彩 万象 式 样 焉知 张灯结彩 万象更新 截然不同 他的家乡是一个巴掌大的小镇。
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是铁路干线。
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纤毫必偿 时刻不易 何人不起故园情 而日中时远也 阅读理解 (一) 慈祥 沉着 会意 文中“一种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体现了他沉着冷静、坚贞不屈、关爱家人的品质。
父亲可能在想:孩子们,不要害怕,爸爸没事。
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革命事业,你们要坚强,要相信爸爸。
(二) 气度不凡:形容人的气魄和度量不同寻常。
美中不足:大体很好,但还有不足。
母亲不直接给予施舍是想让乞丐明白,人可以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立能力。
母亲的意思是搬砖能让乞丐认识到自己有劳动的能力,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而不是一味地依靠别人的施舍生活,这对改变乞丐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作用。
母亲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懂得尊重他人,富有智慧,教育方法独特的人。
习作表达 略(根据学生具体写作情况评分,需符合题目要求,语句通顺,情感真挚等) 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二) 基础知识(35 分) 看拼音写词语(10 分) yōu yǎ ( ) xuán yá ( ) bào fā ( ) gē da ( ) páo xiào ( ) tàn wàng ( ) fèng xì ( ) líng lì ( ) dàng yàng ( ) rì kòu ( )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 分) 入场券(quàn juàn) 瘦削(xuē xiāo) 提供(gōng gòng) 苔藓(xiān xiǎn) 驰骋(chěng pìn) 记载(zǎi zài)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8 分) ( )( )凛凛 ( )( )吞枣 ( )( )如生 ( )( )不安 ( )钉( )铁 ( )( )澎湃 ( )( )有神 ( )( )自赏 他说起话来( ),办起事来果断坚决,深受大家的信任。
徐悲鸿画的马( ),仿佛要从画中奔腾而出。
按要求写句子(6 分) 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改为转述句)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仿写句子) 这是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改为反问句) 积累与运用(5 分) 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
” 阅读理解(30 分) (一)课内阅读(15 分) 阅读《穷人》片段,回答问题。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
没什么可抱怨的。
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3 分) 热闹——( ) 炎热——( ) 放心——( ) 文中描写了哪些环境?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 分) 桑娜的心理活动体现了她怎样的品质?(4 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二)课外阅读(15 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选择 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
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
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多好的一块空地。
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
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
自然是蔷薇①了,花工们说。
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
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
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
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大人、小孩,过路的、做客的,人人都不禁驻足观赏。
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地被高大的楼群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
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
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大人带着孩子到楼后一看,懵了。
楼后,分明有一片绿的世界。
翠绿的叶儿,密密地挤在一起,只偶尔漏下一丝一线极细的阳光。
可是花呢?看不到花。
那些书呆子似的细密的叶儿,经风一吹,显出一层两(转下页)(接上页)层的绿的层次。
找了半天,大概是二月兰②吧,孩子们喊。
这不是一般的二月兰。
二月兰,开花是紫色的,花瓣近似三角形,脉络清晰,边缘还有些细碎的小齿,颜色虽不浓烈,却清新淡雅。
这种花的花期很长,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它总是默默地生长着,从不张扬。
人们在楼后发现了这样一片二月兰,不禁感叹:“生命的选择。
”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4 分) 竞相绽放: 清新淡雅: 文章第 1 自然段描写了空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4 分) 文中的玫瑰和二月兰分别象征着什么样的人?(4 分)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生命的选择”有什么感悟?(3 分) 习作表达(35 分) 题目:《我不再__________》 要求: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我不再胆小”“我不再懒惰”等。
围绕题目选择合适的事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字数不少于 400 字。
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二)答案 基础知识 优雅 悬崖 爆发 疙瘩 咆哮 探望 缝隙 伶俐 荡漾 日寇 入场券(quàn√) 瘦削(xuē√) 提供(gōng√) 苔藓(xiǎn√) 驰骋(chěng√) 记载(zǎi√) 威风 囫囵 栩栩 忐忑 斩 截 汹涌 炯炯 孤芳 斩钉截铁 栩栩如生 贝多芬说,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