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尊严、宽容、将心比心”等词语,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体会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传递的“将心比心”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这一美德,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体会文中两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将心比心”的内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将心比心,关爱他人。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分钟) 播放一段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温馨视频片段,如在公交车上年轻人给老人让座,路人帮助迷路的孩子找到家人等场景。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画面,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温暖、感动等感受,顺势引出课题“将心比心”,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生字词,如“姨、绷、馅、携”等,指名认读,正音。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将心比心、宽容、鼓励”等词语的意思,比如结合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联系生活实际等。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第一件事是一位阿姨为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奶奶跟上来才松开手;第二件事是妈妈在医院打针时,宽容并鼓励实习护士。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5分钟) 学习第一件事 指名朗读描写第一件事的段落,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阿姨将心比心?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抓住“推开、一直等到、松开”等动词,体会阿姨的细心和耐心。
提问:阿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学生结合下文阿姨说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来理解,感受阿姨推己及人的美好品质。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读出阿姨的善良和热情。
学习第二件事 学生自主阅读描写第二件事的段落,思考:妈妈是怎样将心比心的? 找出妈妈说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
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引导学生理解妈妈设身处地为实习护士着想,希望自己女儿将来也能得到同样的对待。
提问:从妈妈的做法和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妈妈的宽容和善良,以及对他人的关爱。
分角色朗读妈妈和护士的对话,注意读出妈妈的温和、护士的紧张与感激。
(四)深入探讨,领悟内涵(10分钟)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这两件事,说说你对“将心比心”的理解。
每个小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将心比心”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当自己遇到事情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要多一些宽容、理解和关爱。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看到过将心比心的事情?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一步加深对“将心比心”的理解。
教师适时点评,肯定学生的分享,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的感受。
(五)总结写法,拓展运用(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品质的。
学生交流后,教师明确: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再次体会这种写作方法的妙处。
进行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个自己身边将心比心的小故事,注意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突出人物品质。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
(六)课堂小结(3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文讲的两件将心比心的事、“将心比心”的含义以及学到的写作方法。
强调“将心比心”这一美好品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实际行动传递关爱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把自己本节课学到的“将心比心”的道理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交流在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做到将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