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 屏四恶 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

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解释翻译

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这一章比较长,是孔子教导弟子子张如何从政。这是子张启问,他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就是怎么样才可以从事政治。「从政」这是指当官治理一方,甚至是治理一个国家,乃至天下,这样的一个人需要具备哪些德行素质?这个对于从政者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醒。实际上不光是对从政者而言,对任何人也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因为要从政,治国平天下,必先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你看看,孔老夫子在这一段话的开示,如何从政,实际上讲的都是修身的道理。只有你身修好了,那才能够从政。所谓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天下平,这个平是和平,就是我们现在谈的和谐世界。子张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回答,『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要尊崇五种美事,摒除四种恶事,就可以从政。这个「五美」就是五种德,「四恶」就是四种毛病。

子张在这里就问,『何谓五美』?孔子分别为我们说出来了。『子曰:君子惠而不费』,这是第一;第二,『劳而不怨』;第三,『欲而不贪』;第四,『泰而不骄』;第五,『威而不猛』。简单的意思就是说惠民而不费财力,劳民而不招民怨,有欲而非自私之贪,心中安泰而不骄傲,有威仪而不凶猛,这个意思。底下我们会详细来开解这五美。

子张听了孔子说这五种德目,就问得更细一些。他问,『何谓惠而不费』,这是问第一句。问完一句,当然孔老夫子也知道他还会再问,所以就一连气把这五美逐条的解释出来。孔子先解释第一条,『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这个是讲为政者他所制定的政策,是要利民,利益人民。人民的利益我们要了解,那才能够制定出好的政策,才能够按照民之所利,他们所喜好的、得到利益的这个方面去制定政策。所以「因民之」,这个因就是依据,「民之所利」,你要懂得人民希求什么样的利益,「而利之」,就是利民。古人讲做官犹如民之父母,父母对儿女可谓关怀备至,什么都想到。那么当官的也就像父母对儿女一样去对待人民,他们有什么需要,我们要了解,我们要放在心上。所谓《大学》里讲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人民百姓喜欢的,我们也喜欢;人民百姓厌恶的,我们也厌恶。我们就不能够逆着民心,要顺着民心,让人民百姓得到真实的利益,这个是好官。

那么制定了不同的政策,还要去认真落实。如果制定了政策,没有办法落实也没用。总体的政策应该是什么样的?冉求在卫国的时候给孔子驾车,看到卫国的人众很多,就向夫子请教,一个国家人口多了,下一步要怎么样?孔子告诉他,要富之。你要先让他们富裕起来,生活得安定,至少得过上小康生活。既富之又何如?孔子告诉他,要教之。生活安定了,下一步就要教育了。教什么?伦理、道德、因果,这三种教育必不可少,这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礼记.学记》上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国家一建立政权就得考虑教育的问题。这个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这三种,伦理道德因果。人懂得伦理道德,耻于作恶。知道善恶,知道作恶可耻,就不愿意作恶,这种教育比法律制裁效果要好。法律制裁是在事后,他已经犯了法,你再去制裁他。但是教育让他懂得伦理道德,他不会作恶。他懂得礼教,知道无礼的事情是可耻的,他不会去犯法了。将这些犯罪事情消于无形,化解于未萌以前。懂得因果教育了,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他就不敢造恶,人有敬畏心。

现在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提出来的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第一、要有敬畏心;第二要有感恩心。这个提法很好,确实传统文化就培养你这两个心。传统文化归纳起来是什么?就是教育,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因果教育让人有敬畏心,不信因果他怎么会有敬畏?伦理道德教育,就让人生感恩心,知恩报恩。尤其是孝道的教育,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这些教育才是真正利民!要想社会安定,人民真正幸福快乐,不提倡传统文化教育,就难!如果是只发展经济建设,不重视教育,那这个社会到最后就管不了了,乱了。人民会愈富有他愈不知足,民怨会愈大。为什么?他富裕了他看到别人比他还富裕,他看到很多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他就有怨,所以社会还是不安定。那真要使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教育是最最重要,是立国之本!所以「惠而不费」,用教育就能够做得到。真正惠以人民真实之利而不费钱,不会有什么浪费。利民的时候,如果是靠浪费来利民,那是短期行为。

举一个简单例子。像美国政府在二00八年底金融危机的时候,出台了很多大规模的救市方案,拿着人民税收的钱资助金融机构,让这些金融机构能够存活下来。当然它的这个目的是好的,是希望这些金融机构不要垮台,一垮台,那整个金融体系就崩溃了。但是这种是什么?只是短期行为,而且费得太多了。美国政府他们决定救市的这些钱总值加起来,超过美国建国以来所有政府的大型支出,项目的支出。这了不得,太费了!而实在讲能不能够防止未来的经济危机,我看不可能。为什么?这个危机根源不在于制度,也不在于如何去运作,而在于人心。

温家宝总理在二00九年二月剑桥大学演讲,讲了一句话,那是一针见血。他说,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道德缺失。一些人见利忘义,丧失了道德的底线,导致了这场金融危机。这话说得太到位了,金融危机是人为因素,其根源就在于见利忘义。金融的机构为了利益,为了自己的利润,不惜发放大量的贷款,这叫次级贷款。然后又把这些贷款的债权重新打包成为债券卖出去,把风险转移到社会上。然后又把这些钱收回来,继续放贷,又一轮的次级贷款放出去。然后又把债权重新打包又卖成债券。你看看,把一点点的风险可以扩大了几十倍。所以稍稍有一点利率的波动,立刻就出现金融危机。见利忘义!短期行为!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个风险吗?知道,仍然铤而走险,这就是所谓的「小人行险以侥幸」。他侥幸以为看看能不能突破,反正出现危机也不是他一个人扛,大家给我扛。风险大家去担,利润我一个人拿,他觉得值得。在营利率跟风险的这个坐标盘上,他看到应该这么做,应该铤而走险。他完全用利益来计算他去不去投资、去不去放贷。所以政府如果没有在道德教育上加强,只是在这种形式上补漏子,不行的。补了今天补不了明天,明天的危机可能更大。所以最重要的是回归到道德教育上,这才是真正的利民,惠而不费。

第二,『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这是解释劳而不怨。在邢昺的注疏里头,他引了「学而篇」孔子的话,说「使民以时,则又谁怨恨哉」。为政者,要劳民的时候,要动用民力了,譬如说兴建公共设施,古时候你要兴建什么桥梁、开荒、修路等等,那现在更多了,凡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民间的劳力。那这里说「择可劳而劳之」,就看该不该这个时候劳民。那古代农业社会要「劳民以时」,要看着时间,一年当中选择农闲时期,百姓比较清闲的时候你再去动用民力,这就不会招致人民的怨恨。假如你在农忙的时间去拉壮丁,劳民,那人民就会怨恨了,而且什么?他没有时间耕种,错过了农时,来年没有收成,这也是国家的损失。

现在很多国家不是以农业为主,以工业为主,甚至像我们香港这里是以商业为主,那这个使民以时,就是你要看经济的周期,这要活学活用。如果是现在的经济建设非常旺,大家都很忙,那你就不要再去搞太多的一些不必要的或者是不急的这些建设。如果经济不是那么景气的时候,这时候政府可以拉动内需,在这个时候搞经济建设,一来可以刺激需求,创造就业,刺激经济发展,而且能够把这些建设做得更好,因为有更多的劳力,这个就需要政府领导他有这个智慧。如果是超过了自己能够负荷的力量,这些项目就不要去接。譬如说一些大型的项目,国际上的项目,我们要不要去接它,要不要去争取,这要看我们自己的国力,量力而为。如果是超过了自己的负荷,那么这也就会使人民生怨。

举最简单的例子,像现在英国、法国、美国出兵打利比亚,现在是各国刚刚从经济危机里面走出来,这场经济危机是很大的一个衰退,刚刚走出来没多久,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又开始打仗。所以我听说英国好像好几万人集中在政府广场示威,反对战争,这是民怨。当然战争本来也是不对,中国就不参与,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投弃权票,表示遗憾,这就对了。这是劳民伤财,而且增加民怨的事,为什么要做?不仅增加本国民怨,还增加外国、敌对国对我们的深仇大恨。而且战争必定是死人,死的不是恐怖主义者,不是独裁者,死的都是老百姓。战争不是谋求和平的方法,你想要促进世界和平,怎么可以用战争来促进?不可能的。战争只会打乱世界和谐的秩序,增加民怨、增加对立。

下面第三条,『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这是解释「欲而不贪」。君子为政者,有没有欲?有欲。这个欲不是个人的欲望,他是希望,希望什么?推行仁政。「欲仁而得仁」,他能够有这个希望推行仁政,就得到仁了。所以仁是心,讲心地法门。你虽然这个事情没做,但是你已经有这个欲,有这个想法,你已经是仁心了。所以欲仁就得仁,不用等到成就那个事业,你有这个欲就已经是仁者了。你希望利民,你希望让人民修养生息,能够安定和谐、幸福快乐,这就是仁。这个仁不是贪,贪是为自己的,仁是为别人,仁者爱人。所以在皇侃的《论语义疏》里面是这样说的,「欲仁义者为廉,欲财色者为贪。言人君当欲于仁义,使仁义事显,不为欲财色之贪,故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贪也」,这个解释就很好。为政者欲仁义,不是欲财利。希望自己能够有仁有义,仁者爱人,义者循理,合乎天理,顺乎民心,这是仁义之政,这叫廉。廉者为公不为私,不会想着自私自利,更不可以贪污受贿,这是为政者大戒。贪污受贿、不廉的人多半是因为欲财色,因为有贪,这个色是男女之色,淫为万恶之首。多少贪官污吏就栽在这两样东西上面,一个是财,一个是色。

那现在不仅是当官的人,举世之人在这两种东西面前,往往都会堕落,这两样东西太厉害了!所以现在的社会是「二狼神」统治。什么是「二狼神」?一个是财狼、一个是色狼,好厉害!一遇到它,自己要是定力不够,肯定就堕落。贪心太厉害了,外面缘的诱惑又太厉害了。有贪就不仁,有仁就不贪。所以我们要想希望成就仁义,做君子、做圣贤,得把这个贪心要伏住。纵然不能马上断,起码得伏住。这个念头不起作用,就叫伏住。用正义、用天理、用良知把这个贪伏住。那有的人说这个好难,为什么会难?一个是自己内心烦恼种子很强,业力习气很强;第二个是外面诱惑非常厉害,内外交感,内外夹攻,所以焉能不堕落!要保住在现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不堕落,真的只有一个方法,天天学习圣贤教诲,一天都不能中断。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可憎」,那是在古代社会,还比较的清净。现代社会三日太久了,一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可憎。你一天不听经闻法,一天不学习圣教,你看看,你肯定烦恼会起来,不知不觉贪瞋痴慢就往外冒,很可怕!我自己就是很有体会,我根性很劣,烦恼也很重,能够在这个社会当中还不受染污,至少这几年都在进步,没有堕落,原因在哪?天天学习圣贤教诲,一天都没中断。你看《论语》我们这样慢慢的讲下来,讲到今天二百八十多小时!有同学告诉我你这讲法是历史上最详细的一次讲解了,讲《论语》。这我还没有真正去考据过,是不是我讲得最详细,不过确实现代人不会用我这种讲法,逐字逐句的解,而且开解得很透,不透不行,不透我们不知道这《论语》怎么用。开解的同时自己也是深入学习,慢慢就化除自己的贪瞋痴习气,逐渐逐渐对财色不太动心了。但是烦恼还没根除,还得保任,如果不保任,那可能还会起来。

底下说,言人君当欲于仁义,做人君的,就是做领导的,应当以仁义为欲,你所想的是仁义,不能想财色,不能想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使仁义事显,你想仁义你肯定会做仁义的事情。你一天到晚就想着怎么样能够帮助人民百姓,让他们能离苦得乐,让他们能够破迷开悟,你想着这桩事情,真正是利民。不为欲财色之贪,不会贪财色,这很可耻的,远离财色。故云,这就是「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这个话的意思。

皇疏又引江熙的话,江熙是东晋时期经学家,他有一部《论语集解》,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部《论语》批注,他就说,「我欲仁,则仁至,非贪也」。这也是用《论语》上的话,以经解经。我欲仁,我这个念是仁念,爱人的念头,不是想自己的,念头一起来仁已经来了,境界就变成仁的境界了,换句话说,就入圣贤境界了。凡夫和圣人区别就在于那一念。凡人这一念是自私自利,圣人这一念完全没有自私自利。君子也是没有自私自利、大公无私,只是君子比圣人要差一些。在于什么?他虽然没有自私自利,但是他还有分别、执着。只是分别、执着都用得正,都跟仁相应。贤人没有执着,还有分别。圣人连分别也没有了,甚至连妄想都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仁圣的境界,这个跟贪完全是不同。贪是执着里面的恶的执着,君子的执着是择善固执,他执着善的,那就已经没有贪心了。

那么为政者至少得做个君子,不是君子那只能做小人了,小人当政那人民可苦了。而且他当政肯定造无穷的罪业,他自私自利,造罪业将来受的果报就惨烈了。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这个灾殃就多了。你看秦桧,下谗言诬告岳飞,害死岳飞。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你看杭州岳王庙那里,岳王像外面秦桧有一个青铜像,跪在那里,夫妇俩跪在那里。人现在去拜见岳飞的时候,出来一定是拿那个板打这个青铜像,把他痛骂一顿。这叫遗臭万年,这真是积恶必有余殃,在阳间背负万世的恶名,阴间受无穷的苦报。所以怎么能够贪?为政者岂能不仁、不义?

下面再看第四条,『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孔安国的批注说,「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这个慢就是傲慢。君子不会因为人的数目的多寡或者是人物的大小、地位的高下而产生分别,看到寡数,少数,或者是小人物就会生怠慢,不会。所以君子「无众寡」,多和寡一样的对待。小人物、大人物一样的对待,「无敢慢」,不敢怠慢,这就是「泰而不骄」的意思。这是说明什么?君子不敢在这些境界上分别好丑,这是修心。小人往往是攀缘外面境界,看到人多就高兴,人少就不高兴。看到大人物,那就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看到小人物,就傲慢无礼,看不起人,就是小人,在境界上妄自分别。君子不着于境界而反观内心,所以时时刻刻保持虚心平等,对什么样的境界都心平气和的来对待,所以待人接物就不会有怠慢,没有骄傲,而能够心中安泰、心平气和。这个为政者很重要,对人民百姓,不可以看不起人,就好像父母对每一个儿女都爱,不能有偏私,偏私就会引起人心不服。待人平等就能服众,自己心始终得保持安泰、保持中正才可以做到。所以君子一味的修心,你正心了才能够修身,修身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你身心都没修好,怎么可能办治国平天下的政事?

下面第五个方面,五美最后一条,『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一个君子端正自己的衣冠,自己尊严其瞻视仪容,所以家里要有镜子,常常照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正衣冠目的不是打扮,那是什么?庄严自身以庄严自心。我们的衣冠不必要华丽,《弟子规》上讲的只要「上循分,下称家」就可以,符合你自己的身分。特别是古代的礼服那都有等级的,如果穿的这个礼服穿错乱了,这叫做僭越,越礼了,这是大不敬。现在没有那么讲究了,至少符合自己的身分。为政者穿着要得体、要大方,这个仪容很重要。儒家也讲三千威仪,威仪是什么?自重,自己尊重自己,别人才尊重你。自己要是衣冠随便,衣领什么的很脏,衣扣也对不上号,鞋带趿拉着,一看这种形象,人民百姓对你就丧失信心了。你自己都没整好自己,你还整什么国家?办什么政事?所以这是什么?你自重而民重之,自尊而民尊之。

那这种威仪不仅是衣冠,还有什么?你的仪容,你的言动、举止都端庄得体,进退有度,令人俨然望而畏之,畏是敬畏。看到这种君子的形象,油然而生敬意,对他又尊敬、又爱戴,但又不敢随便。这就是所谓的「威而不猛」的意思,这个猛是凶猛,君子没有凶猛的气质,他的威风就在于他的庄重。那种尊严是自己自然言语带出来的,举止带出来的,他的仪容带出来的。不是杀气腾腾的那种,那种人民望而畏之,那是怕了你,像看见毒蛇猛兽一样,赶紧就溜掉了,那是猛而不威,君子威而不猛。这是子张问了孔子,孔子告诉他何谓五美。子张听明白了,听明白了得照做。我们听明白了没有?真正听明白了,哪怕听明白一章,你这个气质就会变化。学圣学贤它的效果就在于变化气质。一部《论语》讲到现在,快讲完了,还剩一小时咱们就讲完了。假如你气质还没变化,等于白学了。那怎么办?从头开始听,再听一遍。幸好现在有光盘,有挂网,你们自己下载多听。

子张底下又继续接着问,『何谓四恶』?这是君子应当戒除的。孔子继续为子张解释,『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这是第一条。为政者如果不先教人民,没有提倡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人民不懂得道德,不信因果,为所欲为。甚至不辨善恶、不辨是非、不辨邪正,乃至利害都不知道,犯了罪了,做了错事,为政者就杀他,这叫「虐」,暴虐无道。所以虐待人民是什么?没有去教他就惩罚他,这就是虐待。那何止是为政者如此?一家的父母,如果没有教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去行孝,怎么做事,没教他,他犯了错误就打他、就骂他,那也是虐,虐待儿童。所以要教,父母的责任要教,养不教,父母过。父之过当然也有母之过,父母同等要有教育儿女的责任。那一个老板,一个企业老板,如果没有好好的教育员工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员工犯了错误立刻就把他解雇,这也是虐。所以你好好想想,这个虐字我们有意无意就会犯。换句话说,只要你不去好好办教育,难免都会有虐民,虐待人民。

下面第二种恶,『不戒视成谓之暴』。根据马融的批注,说「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为视成」。这个意思是说,为政者如果事先没有一再的告诫,这个宿戒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告诫他,而责目前成,就是立刻责成他完成这个任务,要看到成果,这就叫暴。「视成」的意思就是立刻要求看到结果,这就是暴力,为政者不可以这样,要怎么样?事先提醒告诫,不能够事先没说,然后突然之间就下了任务,说你明天就完成,那个也是暴虐,苛刻暴虐。

第三个『慢令致期谓之贼』。这是政令发布得很慢,叫「慢令」。「致期」就是限定时间非常紧急,刻不容缓,要让人民百姓限定期内一定要完成,这是「谓之贼」,是贼害人民。这里面做老板的,特别是要注意这个问题。为政者对你的下属,老板对你的员工,怎么样施行仁政?这一条特别要注意到,要早早的发布政令,让大家都知道,让大家早早做准备。而且在这当中不断的去跟进,不断的去查问,看看进度如何。如果是紧急的,赶快先做,不能说我发布了这个命令之后,我就坐等成果,到了事前的一天,然后再去问,可能这当中也都会拖了很多,那个时候如果还要去惩罚人,就会引起下面的怨恨。要惩罚得先惩罚自己,先做自我检讨:我自己没重视这个工作,如果重视这个工作,我会常常过问。这才行,要不然就是贼害了。

「四恶」最后一条,『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安国的批注这里说,「谓财物俱当与人,而吝啬于出纳,惜难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也」。这话的意思是说,对于财物本来就应该给人的,但是「出纳之吝」,就是很吝啬,吝啬于出纳。本来该给的,还吝啬,这是有点像有司之任,有司就是小官来的,所谓库吏,管库存的。库存的出纳员,当然他每一样东西出纳他都要紧跟着、紧盯着,他不能错乱,错乱他有责任的,所以他就每一样出纳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是个形容什么?谨小慎微。

如果是做领导的人,就不能做这种工作,做这个工作什么呢?往往会小家子气,出手就很吝,所以所谓出纳之吝是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也。为人君的,做人领导的,那个是要大方、大度,有大心量。特别是对于人才,在利养方面要照顾得到。一般的人往往都在利养上会计较,倒不一定是说计较你给他多少,他是计较你能不能平等,计较你对他是不是尊重。你做领导的尊重员工,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给他利养。像你提拔他工资,提拔他的职位,这就是表示对他的尊重,对他的赏识。你能赏识人,人当然就会有积极性。你不肯赏识他,他也就不会那么积极给你工作,自然人心是互相的感应。所以做领导的要懂得什么?调动员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你手上有人才,如果领导是高高在上,不关心下属的疾苦,对下属的需求也漠不关心,而且出手还很吝啬,往往这种人留不住人才。

大凡是能做大事业的领导,他都有一种气质,就是礼贤下士,对贤才他非常礼敬、非常谦恭。就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一样,这就是做大事情的领导,看准了贤才,他能够礼贤下士。一般人做不出来,他心量不够,他不能容人,这就很难。像诸葛亮,他不是希求名闻利养的人,他是想着什么?终身高卧隆中,躬耕于陇亩,他要过隐居的生活。但是这个人真是一个人才,有智慧、有学问、有道德。刘备去请他,请了三次,那种诚心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才出来报刘备知遇之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刘备气数不可能恢复汉朝,最多是三分天下。所以诸葛亮还没出山之前就给刘备说明白了这个战略部署,我们只要守住蜀汉就可以了。在巴蜀(就是现在四川),你要想整个天下能够吞并下来,你这一代人做不到,这是诸葛亮的睿智。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刘备谦恭诚心的启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绝对不会浪费这个光阴,真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为了报他的恩,这是古人的道义、恩义。我们做领导的希望要有人才,得拿出刘备的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而且出手要大,大气,人的心量大,他才能成就大业,所谓「量大福大」。小家子气的你跟他,一看他,知道这种人不可能成就大业。哪怕他现在可能福报很大,但是他做不成大事,没这个心量,这个我们要懂。所以这四恶是对我们的告诫,为政者当戒除的。

【评析】

这是子张向孔子请教为官从政的要领。这里,孔子讲了“五美四恶”,这是他政治主张的基本点,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本”思想,比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反对“不教而杀”、“不戒视成”的暴虐之政。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德治、礼治社会有自己独到的主张,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