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关键词:论语,宪问第十四
解释翻译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而不仁者』,这个「不仁」就是违仁,违反了仁。这是讲君子在求学的阶段,还没有完全成就,成就了,那就是圣人了,他还在学仁。在学仁当中,肯定会出现不圆满的地方,可能偶然就会违反了仁。如果一点都不违反仁,这个人就是圣人。仁的境界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很难免会犯过失。但是君子的好处,在于犯了过失他能够忏悔,能够改过自新,他绝对不会文过饰非,不肯改过,跟小人不同。小人文过饰非,不肯承认错误。所以君子,他即使违反了仁,他也不失为一个君子。夫子在这讲,也是勉励君子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不能得少为足。因为你还有不仁的时候,还有违反仁的时候。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那么在孔门弟子里面,我们看到这些人都是君子。这些三千弟子,特别是七十二贤,都可以称为是君子,都是相当有成就的人,有真实的德行和学问。夫子在这里是勉励他们继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孔门弟子当中只有颜回,夫子赞叹他能够做到「不违仁」。《论语》我们前面看到,颜回是「其心三月不违仁」,他的心三个月都没有一刻违反仁,那他已经超越了君子的境界。这三个月,九十天,九十天里面,心不违仁,那「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余下的工夫,三个月之后的时间?日月至焉而已矣,就是他的余生肯定都不会违反仁。夫子在旁边看他三个月,就知道他的境界已经到了,已经成熟。换句话说,颜回也成为圣人了,夫子给颜回做鉴定。这么多弟子里面就颜回一个人,其它的都没有。从这里看到,颜回也是用功,用多少工夫?用三个月。这跟佛门里面修行,也往往用三个月工夫,九旬用功,九旬就是九十天,勇猛精进达到仁的境界了,余下的时间,你就不用愁,你不会退转了。君子还有退转的时候,你看他还有不仁的时候。但是,真正成就圣人,这就没有退转了。
至于小人,底下说『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小人肯定是不仁。为什么小人肯定不仁?因为他不肯学,他没有那个志向要做圣人,这种人叫小人,眼光短浅,心量狭小,没有立志。没有立志的人,心量小的人,叫小人。小人不一定是坏人,坏人比小人更糟。夫子这里讲的小人,还是算是个正经人,一个老实人,但是他心量小,安于现状,不愿再自己努力提升了,不想学仁了。不学仁,当然不能成为一个仁人,所以「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因此,孔子赞叹颜回好学。颜回的好学在于哪里?就在于他不断的向他的志向去提升,不断的勇猛精进。
这么多的弟子里面,就是颜回一个人,被孔子称为是好学。你看,孔子说弟子中「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现在没有了,颜回短命早死,夫子非常的伤痛。只有颜回能传他的法,结果他短命,孔子伤心。伤心,不是只是伤心颜回,伤心众生,没有一个真正的圣人来教化这些众生,自己一死,可能这个法就要断了。所以他老人家晚年致力于写著作,你看他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注《易经》,这都是留下著作给后世。如果他老人家找到传人了,他就不必要这么做了,现在找不到,只好寄望于未来,未来或许有人能传他的法,所以他留下著作。果然,天满他老人家的心愿,后来出了个孟子,孟子跟孔子相去一百年,两人没见过。但是,孟子得到孔子的真传,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这个法又可以继续传下去,而且孟子也帮助孔子发扬光大。
我们看蕅益大师对这一段的批注,「警策君子,激发小人。小人若仁,便是君子,那有定名」?我们要知道《论语》里面,夫子的每一句话都是教学,绝对不是无缘无故说出来的,都是教育大众。讲这个话,这里讲警策君子,激发小人,这就是孔老夫子讲这个话的目的。你已经成为一个君子了,那还要提升,因为你还不是个仁人,还没有成为圣贤,所以要再接再厉。那对小人,更要激发他,一振作,先做一个君子。怎么做君子?小人若仁,便是君子,那有定名!小人和君子不是固定的,不是说某某人是君子,他永远就是;或者某人是个小人,他永远就是小人,没有这样的。小人发了心,要去做仁人,努力精进,这人就是君子。反之,君子要是懈怠了,他就不仁了;不仁,他老是不仁,最后就变成小人了。
君子跟小人最明显的区别在哪里?孔子有一句话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他心里想着的、挂念着的是义,道义、仁义,小人心里想的是利,这就是根本的区别。义是为他,是利他的就叫义,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为自己的那个利,自利,就是小人。你看,我昨天才从上海回来,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商亦载道.精神启示论坛」。这论坛上,很多著名的企业家都来了,不少上市公司的老总,他们大家讨论这个问题。我就跟大家提出来,我说你们企业家做生意,有说为了义而做的,不要想利的,请举手。台下三、四百人,真正举手的没几个。还有很多企业家他们发言说,这个商人必须讲利,不讲利怎么行?在利不受损害的时候,才可以讲仁义。这种商人,你说他是君子,还是小人?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现在这个社会真的麻烦,君子太少了,小人太多了。
这个论坛最后也算很难得,提出一份企业家良知底线的一个宣言,有一些著名的企业家代表签名盖章,联合宣言。但是我一看,也不容易做到。为什么?根本这个义和利两个字,自己没把位置摆正,那那个宣言是假的。为什么?当在大利诱惑的时候,什么宣言都抛在我们脑后了,发的誓,发了誓得不到什么好处,现在垂手可得一个好处,他就捞那个利了,把仁义就忘掉了。所以真正把义和利搞清楚,必须通过教育。什么教育?因果教育。你看就是第五章,我们刚讲的,南宫适他说,那个为了利的,你看像「羿善射,奡荡舟」,这是以利取胜。譬如说你很有能力,你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企业家,你很有谋略,很能抓住商机,很会办事,很会公关,很会敛财,甚至很会搞坑蒙拐骗、偷税漏税、行贿这些工作,很会,这是以利取胜。
那结果,「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所以你看即使是中国首富,他的下场,你看可能到监狱里去了,或者是侥幸豁免,最后一身病,不得其死然,反正那个后果是很糟糕的。那试问问,人到死的时候能带走什么?人不能不死,没有一个不死的,这历史上你找找看看,哪个人不死?哪怕你是皇帝你也得死。死了之后,请问你带走什么?你的身体都带不走,那身外的那些钞票,哪能带得走?带不走一分一毫。要带,只是带走你的恶业,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你看,死了之后,还得到恶道去。那个不得好死的人,肯定他不能到好道。既然如此,你既然什么都带不走,到最后都是一场空,为什么你不在你有生之年多行善事,留下仁义这个典范给世间?为这世间树立一个道德仁义的楷模,最后你带的是善业,你能得善终。而且你是善终,后福无穷,在阳世福荫子孙。你看孔老夫子,百代的子孙都那么兴盛。范仲淹先生,他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捐出去了,到自己死的时候,家里连棺材都买不起,你看他八百年范家不衰,他儿子,四个儿子都是宰相、公卿、名臣。
你要是为了仁义,你才真正有大利,自己得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庆就是福报。你看,余庆这两个字很有味道,余就是剩余,剩余的给你家子孙,积善之家有余庆,那子孙就得你的余福。那余福之外,还有本福、本庆,那个根本的是你自己带着的,那是你来世享受,这才是有智慧的人。那些赚得的钱,不是自己的,过过手而已,给你拥有几十年,让你有点快感,最后你什么都带不走。当时,你愈觉得了不起的、很得意的这些成就,到你死的时候,会令你愈悲伤,愈放不下。所以,你拥有的愈多,死的时候愈痛苦,放不下,还不如那个贫穷的人,死了还是解脱,你想想!所以,为什么不行点仁义?所以孟子见梁惠王,他说得好,「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你为了仁义,你肯定得大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你看禹、稷,前面讲的,「躬稼而有天下」,你看人家的福报多大!禹是现世就得这个福,他有禅让,他自己就是天子,他没有为自己;没有为自己,他有天下。现在这所谓的世界首富,还没有天下,人家禹那是真正有天下,天下万民都是他的,天下没有一物不是他的,这才叫首富。首富不是自己求来的,德行感召来的。所以《大学》里面讲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就像一棵树,自己的德行是根本,那财富是枝末,有了根本,必定有枝末。你要追求那枝末,忘了根本,根本没了,最后枝末也没了。所以孟子提醒梁惠王,就是提醒我们不要为了争那个利,你要争利,都是小利,而且你争来的,还是你命中该有的;命中没有,你争不来。告诉你,真的争不来。
你看了《了凡四训》,这个道理就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李嘉诚是现在的华人首富,年轻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很有名的看相先生,就给他看到了,说你将来是首富,他命里有。当时,李嘉诚还是很不起眼的一个小人物,他命里有,自然就有,不是说他用什么巧心豪夺来挣来的,没那个现象。就是像「羿善射,奡荡舟」这样勇猛的人,他也得不到天下,他反而不得其死。所以真正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商人就肯去行仁义了。哪怕是你为了利,你也应该修仁义。修仁义,你修善才有善福。当然你为了利而修,得到的小,这是有相布施。如果是不为利而修,那是无相布施,那个利就大了,你将来有天下。为什么?你心量广大。你心包天下,你就有天下;心包一个国家,你就有一个国家;你心只有自己,那你的福报就很小,就你自己。所以这个道理,希望经商的人参透。参透了之后,他得大快乐,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是冤枉作小人。用那不法手段你得来的,还是你命里该有,那你何必要用那个手段来得?你正正经经的做生意,那不也可以得到吗?所以,所谓良知底线这个宣言,你看要真明白道理的人,绝对是不会说犯这个底线的。
正因为我们现在社会缺乏因果教育,所以现在人是无恶不作。我看到论坛上「二0一0年商业危机报告」,让我非常震惊!一个地沟油产量,现在是全国食用油产量的十分之一。换句话说,你出去外面吃十顿饭,你肯定吃一顿就是地沟油炒的菜,所以千万不要再出去吃饭了!奶粉,我是听说没有不放三聚氰胺的,只是多少问题。还有煤矿那个不安全的事件,还有卖假文凭的事件,等等。反正现在,过去想都想不到的事,现在人都能做得出来。为什么?你光用伦理道德劝他,你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这个不够力量,他的道理没参透,让我做君子有什么好处?我做小人还能够赚点钱。他没参透。参透了知道,你做了小人是冤枉做小人,你根本没有得到什么,你所得到的命里本来就有,而且你造了这个业,将来什么都带不走,就带走这个业。你这参透了之后,他就自然愿意做君子了,乐得做君子。
那这需要什么?有榜样的力量。所以我在这论坛上讲,我是用胡小林老师的这个例子,大家听了也比较的震动。但是,这例子还是太少,希望真正企业家发心做君子商人。你看看,做君子是不是就挣不了钱了?你要做君子,你挣的钱会更多,而且你受社会的尊重。所以,我在这个论坛上有一位出版商,搞出版业,他说到出版业这现在也很乱,出的东西,弄虚作假的很多,而且为了迎合公众的口味,所出的内容都是非常不健康。我就鼓励他,因为他把我的一些书拿去出,我就跟他讲,我不需要任何的稿酬,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你不能够限定版权,不能写上说「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别人翻印,你绝对不能追究别人的责任。因为我们老师的家风,就是不限版权,欢迎翻印。所以你拿去印也行,别人拿去印也行,你不能够说独家。只要你能够承认这个条件,欢迎你去翻印,我们是没有版权,不收稿费。
古人的东西,哪有说限制版权,不让人流通的!真正好东西都希望多点人看到,让多些人受益。你印我的东西,还算看得起我,我都很感谢了,哪里还说收稿费!所以合作的就很愉快,没有利,只有义,都为大众。所以我鼓励他,我说,他是年轻人,刚刚出来做这个出版业,也有雄心勃勃。我说:「你要做个好榜样,只讲义,不要讲利。别人出那些乱七八糟的,你就不出。你专出那些真正有益于良心,有益于人群,帮助人破迷开悟,出这些书。时间久了,你就创出一个品牌了。」
我们这次论坛是在上海星河湾酒店,星河湾的老板当时就说要打造一个住宅的品牌,一个名片,我说你也打造一个出版的名片,专出好的,最健康的都是你出的,所以以后别人买你这个出版商的书他很放心,肯定是健康,父母给儿女买这些书他很放心,儿女一定受益;老板给员工买书,他也放心;老师给学生买这个书,也放心,你家出的决定是好东西。你打造一个名片,仁义这样的名片。现在就需要这样的一些榜样的力量,没有榜样,大家都不信,看到别人做小人,他也跟着做小人去了。不知道做了小人,太冤枉了!什么都得不到。
我们再看江谦先生对蕅益大师批注有一个补注,「魏征上唐太宗疏曰」,魏征是唐太宗很有名的谏臣,专门是劝谏皇帝的,他上了很多疏文,这是其中一个疏文,「君子不能无小恶,恶不积,无妨于正道。小人或时有小善,善不积,不足以立忠」,这个是魏征他的疏文里面讲到的。这里面就是提醒皇帝,在用人之上应该用君子,不要用小人。君子不能无小恶,这就是孔子这里讲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他也有违反仁的时候,他也有犯小恶的时候,但是你用他,你得看大局,不能因为他有小恶,你就不肯用他。那么,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是因为他有小恶他能改,他不会积小恶而成大恶,所以恶不积,无妨于正道,他不会去积累他的恶,所以不会妨碍正道。君子能够断恶修善,他有智慧,他有心量、有抱负,他愿意成圣人。虽然有习气毛病,但是这个无妨于正道,所以应该要用他,不要因为他有小过就不用了。
那么小人或时有小善,这是讲小人,可能你看到他有善的地方,譬如说,说话很恭谨,对你很效忠,那么这是你所看到的,刚好看到他的善。但是小人心量小,即使他是一个很老实的人、规规矩矩的人,他不能成大事,就是因为他心量小。你用他来辅佐你大业,那往往不成,你用他,反而可能会失败。那么当然,对小人我们还要去教化,让他心量扩大,让他的善不断的增长。善不积,不足以立忠,给他一个过程,让他慢慢成为一个君子。他只要好学,他也能成为君子,他也能够效忠于国家。这一段话提醒唐太宗,用人、选拔人才的时候,要看这个人他真有志向成圣成贤,他自己有仁义之心,没有自私自利,心量很大,用这种人。所以,江谦先生底下他有一句说,「疑君子而信小人者,读之可以猛省矣」,这是讲用人之道。读了孔老夫子的话,读了魏征的这个疏文,可以猛省,对君子我们用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用他,不要看他的小过,大胆去任用。君子讲道德仁义,他会知恩报恩,你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一定会效忠。那么对小人,我们应该远离,给他多点教化,等于是度他,让他成为君子。
这个意思是出自于「魏征第四疏」,给唐太宗的第四个疏文。那么,「第四疏」里面还有一段话,挺好的,我就把它摘录下来跟大家分享,这是讲到君子和小人的问题。他说,「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顺颜旨,其为祸患,不亦深乎」?这个小人,中智之人,这是都属于小人,智慧并不高,见地不高,他的德行也不够,所以他的想法、做法,被他的心量、被他的智慧给限制住了。当然,他智慧还是有一点,怎么能说没有小慧?可能偶然一次,讲的话挺中听的,做的事挺麻利的,但是他的才非经国。这个经国,就是治理国家。才,他的才华,没有到达能够治理国家这样的高度。虑不及远,他的思虑、他的谋略也不够长远,看得短浅,这都是因为他心量小。所以,他虽然是很竭力尽诚,他对你很忠诚,他也是真心的,但是毕竟他这个量小、智慧浅,就未免于倾败,最后可能没有帮助你实现大业。那这都属于小人里面的好人了,所以没有真正学通、学透,就出来做事,这往往做事不成。做事情要有智慧,尤其是干大事。
那另外一种,小人里面还有坏人的,那就更麻烦了。况内怀奸利,你看他自私自利,还奸诈,善于掩饰自己。承顺颜旨,对人、对领导阿谀奉承,让领导觉得挺开心,很舒服,跟这个人在一起,那其为祸患,不亦深乎?如果对这种人没能够防范,那这个祸患就很深远了。你像唐玄宗,他早年也是励精图治,所以当时朝廷上下也很好、很和睦,而且国家也很安定,开元之治。结果后来,他用了一些小人,像杨国忠、李林甫,这些都是小人,都是「内怀奸利,承顺颜旨」,结果险些把国家给葬送了,遇到安史之乱。当然,他自己也是有问题,自己迷于酒色,宠爱杨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所以这个外患,肯定跟内因合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要防范小人,最重要的先得防范自己不要堕落。小人是因为自己先堕落才感召的,自己成了小人,他就感召小人来;自己是君子,你感召的一定是君子。所谓境随心转,外面的境界,不管是物质环境,还是人事环境,跟着你的心转。所以,当我们有那些不好的朋友,你在抱怨他们这些人怎么心内怀奸利,你自己先反省反省自己,你是不是这样的人?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那怎么会感召这样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首先不能够批评别人,自己忏悔自己,从内心深处去反省自己有什么毛病,改。往内求,这才能求到。往外求,求到最后,你是只有烦恼,你改变不了境界,因为境界是由心变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