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解释翻译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在这里是子贡请教老师,他问孔子怎样『为仁』。这个「为仁」就是行仁,就是我该怎么做,仁的境界很高远,我从哪做起,我怎么样去力行仁。孔老夫子很善教,先给他说一个比喻。『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就是工匠,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作,必须先要把自己的工具磨得锋利起来,「利其器」就是使他的工具能够锋利。譬如说你是个木匠,你得有个斧子,斧子得锋利;有锯子,那个锯子也得要利,这才能够达到效果。然后孔老夫子为子贡说为仁之道,『居是邦也』,「邦」是国家,居住在这个国家里,要『事其大夫之贤者』。国家里头做官的官员叫大夫,他们是事奉诸侯,诸侯是一国之君,大夫是臣。在这里说到,在一个国家里事奉这个国家的贤大夫,大夫当中贤德的人。
『友其士之仁者』,这个「友」是结朋友,跟谁结朋友?跟士人里面仁德的人来交朋友,这个意思就是亲近仁者。事贤大夫就可以跟着他学习,友其仁士就是可以跟这些同学切磋琢磨学问。《弟子规》上讲,「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交朋友一定要交仁者做朋友,向贤者来学习。孔老夫子曾经讲「毋友不如己者」,不要跟德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去交朋友,这个意思说不跟他们学,跟贤者、仁者来学习。这个士和大夫位置有区别,大夫是当官的,士人是不在位的,但是他也是读书人,有道德、有学问,当然如果是德高年长的,可以做为我们的老师。所以「友其士」不光是跟他们交朋友,也可以拜他们为师。跟士人交朋友一定是跟自己年龄相彷佛,水平可能比自己稍好一些的这种人,我们要跟他们交朋友,这都是学习的地方。所谓要有良师益友,这样才能够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这是为仁之道。夫子这样来告诉子贡。
蕅益大师在批注里面他提到,「贤之与仁,皆吾利器也,奈何钝置之耶」?这个贤者与仁者,我们要亲近。皆吾利器也,这个利器是等于给我们琢磨的、切磋的这些老师、朋友。我们想要长进,一定要有来砥砺我们的人,鞭策我们的人,他们是我们的真善知识。如果来都给我们说好话,都赞我们、捧我们的,那个不是利器。利器是来磨我们的,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人来磨我们,来鞭策、砥砺我们,这种人就是我们的贤者和仁者,要这样来看,不能够自己在那里妄自分别。自己用自己的意思去判断谁是贤者、谁是仁者,那个人就不贤不仁,是你自己分别执着。他贤与不贤、仁与不仁,存乎你这一念之间,你要是在他的砥砺下能够提升自己,他就是贤者、就是仁者。
所以孔老夫子教诲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三人行,哪三个人行?一个是我,另外一个是善人,还有一个是恶人,就是贤与不贤两个人。善与恶跟我在一起,两位都是我的老师。所以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个善人,当然我要跟他学习善,从之就跟随他学习,他固然是贤者,我们要见贤思齐。那个不善的,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改谁?改自己,不是改对方,别搞错了。所以那个不善者也是我的老师,我看到他不善了,我自己回头想想我自己有没有。如果有这个不善,立刻就要改,见不贤者内省,反省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所以你看善人、恶人皆是我老师,皆是我利器,这是善学的人。两个都是老师,那你说这世上还有不是老师的人吗?都是,善与不善、贤与不贤、仁与不仁全是老师。你这个为仁就知道怎么去为仁,你绝对不会见到不善的人起憎恶心。有憎恶的念头就不仁,仁者爱人。爱人,不管是善人、恶人都爱,他没有定义说只爱善人、不爱恶人,那就不是仁者了。
所以行仁在这上面,还是你的存心上去行,看一切人都是好人,都是我的老师,我都能够从他身上学到东西,那你自己也成了仁人,你的爱心就能不断,平等的爱大众。《弟子规》上讲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只要是天地间的我都爱,这是仁人。所以对凡夫而言,凡人不懂这个道理,他自己分别,在一切人当中他给分类,这是仁人,那是不仁的人,那是贤人,那是不肖。然后起爱憎,分别加上执着,爱憎是执着,你看这是十足的凡夫。那利器就在眼前,奈何钝置之耶,你把那利器搁置那里没用,它不能帮助你增长道德学问,为什么?你自己分别执着,把它闲置了,是你自己不会学,不能怪那个器不利。有时候一个坏人对自己的鞭策,可能比一个好人对我们的提升那个幅度更大,那是你始终保持好学的心态,你才能够得到这样的效果,否则你只会在那里生烦恼。所以孔老夫子,你看处处在这点,因为子贡他可能是分别执着的心比较强一点。在《论语》里面有一段讲「子贡方人」,方人就是在那批评人,说人的是非,这叫方人。孔老夫子就教训他,说你难道自己没有过错吗?我自己没这个闲工夫,换句话说,孔老夫子念念都在改自己的过,没闲工夫去批评别人,所以人人对于孔老夫子来讲都是利器,所以孔老夫子是仁人。
你看子贡问孔老夫子这个问题,孔老夫子就他的毛病给他点出下手处。那这种好评论别人是非的毛病,其实我们可能都有,动不动就想到别人有什么错误,甚至想着想着自己愤愤不平。那是什么?不知道怎么学,这是把利器钝置之。其实器本身都是利器,只是看你是钝置之还是利置之、利用之,你要会用你就能成就,不会?不会当面错过学习提升的良机,这全是在自己一念之中。
蕅益大师就讲过一句话,「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外面的境界,外面的缘,缘是指人事环境,哪有好丑之分?好与丑都是你自己去分的,好丑在于心,你自己有分别执着的心,所以外面境缘就有好丑。如果自己不分别不执着,一心向道,一心为仁,都是好境界。像孔老夫子他也曾经遇过陈蔡七日绝粮,这种境界不好,一般人饭都没得吃,差点饿死了,这哪是好境界?你看孔老夫子在这种境界里面,还继续弹他的琴,还是不亦悦乎,好境界!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没有人去用他,他是满腹经纶,道德学问这么高,可是没人赏识他,怀才不遇,他有没有不服气?也没有,还是天天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还是很乐。所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他,他不会因此而烦恼,君子!为什么?因为他自己快乐与否,不取决于外缘,而是取决于自己怎么存心。外面没有人赏识他,不知道他,他把自己比作兰花,芝兰生于幽林,在深林里头,不以无人而不芳。它在茂林深处,没人见到它的地方,它还是吐露芬芳,吐不吐芬芳是自己的事,人家知不知是别人的事。所以懂得这一点,圣贤怎么存心,我们自然就能为仁。
【评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