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解释翻译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这里讲到的是「三达德」,达就是通达,圣人的德行通达了。「知、仁、勇」,在《中庸》里面说,是「天下之达德也」。这里讲的『知者不惑』,这个「知」是通假字,通智慧的那个智,「知者」就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什么事都能明白,看得清清楚楚,他不会迷惑。普通的人不是智者,叫迷者、惑者。他为什么会迷惑?原因是在于他有患得患失的心,有这个患得患失的妄念,往往他自己就迷惑了自己。当我们把自私自利、把得失放下了,我们就会有「知者不惑」,智慧就能生起来。为什么?智慧本有,你看问题自然能看得清楚,那不是你学来的,也不是人教你的,是你自性中本有的德能流露出来。你只要把自私自利放下,把你的执着放下,你就会有智慧。放下的愈多,智慧就愈高。你放下了执着,你就有阿罗汉的智慧;放下了分别,你就有菩萨的智慧;如果把起心动念都放下了,那你跟佛的智慧没有两样,你就是佛。这个智慧是本性中具足,本觉本有。
『仁者不忧』,仁者他心只想着众生,他是个公心,没有私心,视一切众生跟自己一体,所以他起心动念就为众生着想,所以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利益众生,这是仁者。仁者就不会有忧虑,他自己都放下了,他只想着众生,他有什么好忧虑?绝不会为自己的名闻利养、得失、享受而忧虑,也不会忧虑自己前程,将来我要怎么样、我会怎么样,没有这个忧虑。他「我」都没有了,还有「我怎么样」?不仅不会为自己忧虑,说老实话,他也不会去为做好事、做利益众生的事而忧虑。有的人也会问我,我想做这个好事,但是现在种种因缘好像又不成熟,该怎么办?我说你这个就不用忧虑,因缘成熟了,你就去做;不成熟,就不做。成熟是什么?众生他福报现前,因缘会推动着你去做,你只要有这个愿心就行了,「我要帮助众生」,那等着因缘来找我。有因缘,那我一定全心全力把它做好;没有因缘,我绝不攀缘。所以,连做事做不做得成功,也都不忧虑,为别人的事也都不忧虑,那就不忧了,心永远是乐观的,处在法喜当中。
『勇者不惧』,勇是勇敢的人,他办事就不怕困难,毫无畏惧。我们讲「见义勇为」,义是什么?应该做的。凡是应该做的,我们就去做,也不管会不会做得成功,所谓「但行好事,不问前程」,「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像孔老夫子在那个乱世当中推动周公之治、周公之道,别人说你肯定做不成,做不成也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大勇者,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也绝不放弃,这是真正的见义勇为。
我们现在看到这世间最缺乏的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圣贤的教育,我们就得见义勇为,自己什么都可以放下,要发心帮助这个世间。在教育上,一个我们要大面积的希望推广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家都能够明道德、知因果,这可以消灾免难,这是解决灾难之根本方法。灾难,人心所感的,用教育转化人心,这就化解灾难了。什么灾难都是,天灾也好,人祸也好,都可以用教育转化人心来化解。除了我们要不遗余力的推动全民的教育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后人,教育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的恩师今年八十四了,高龄!他常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圣贤教育不能断在我们手上,一定要往下传。
在前年,我在香港遇到了江逸子老师,他来香港看望我们恩师,他们是师兄弟,江逸子比我们恩师要小。江老师见到了我非常爱护,他是我长辈,见到我之后,跟我讲第一句话就说,你现在就要着手培养传人。我当时听了很纳闷、很愕然,江老师怎么会对我说这个话?我现在只是个学生,我自己还没成就,就想到培养传人,这好像太遥远了?可是老人家这个话,确实把我从没有想过的问题提起来了。这让我想到一句古话,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真正继承人,可不是三、五年可以成就的,它是需要三十年、五十年。我现在今年三十七,真的现在就应该着手,培养三十年我就六十七了,都奔七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自己还能不能活过七十,不得而知。
这个事情如果有人做,那我们应该全心全力帮助他;没人做,我们也希望提醒,因为我自己现在人单力薄,做不来,只能希望真正发大心、大德长者他们来做,培养后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最好愈小愈好,四、五岁的,五、六岁的,六、七岁的,这就是最好的年龄。培养个三十年,等到他们像我这个年龄,他们的境界比我要高出很多。我们不希望说自己当什么精神的领袖、教育的泰斗,这个我们不敢想,我们希望下一代人有这样的人才。我们只是做一个垫脚石,为下一代人做个铺垫,使到圣贤教育从我们恩师那一代,恩师是比我大四十六岁。我现在是三十七,我现在能够培养一个小孩,等到他也长到三十七了,我也到我们恩师那个年龄了。所以我们讲护法,真正的护法,首先第一个,护持下一代,要有后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说圣贤教育断在我们手上,那真正是太对不起恩师,太对不起老祖宗!希望有识之士,我们要想到这一点。我现在没有结婚,没有儿女,倘若我结婚了,那我的儿女也是差不多六、七岁的年纪,希望你们有跟我年龄相仿的、有儿女的,就要着手准备。假如从这么早就开始,完全用圣贤教育的理念培养孩子,这培养出来那肯定是大师级人物。
我们看看密宗对活佛是怎么培养的?恩师跟我们讲经里面讲过,他曾经问过章嘉大师,说活佛转世是不是真的?章嘉大师告诉他,有的是真的,有的不一定可靠,不过说,如果真正把一个孩子,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活佛转世,这个孩子放到这么好的一个环境里面教,远离污染,隔绝世缘,在最好的老师教导下,带着他成长,让他把这些经典背得滚瓜烂熟,教导他,跟他讲解,身教、言教带动他,他将来也是成为活佛。活佛是教出来的,为什么?人人本性是佛。如果说活佛,每个人都可以做活佛的,本来是佛,看你怎么教?你要用教佛的那个教育来教他,那肯定成佛;你教他成凡夫,就成凡夫,完全是教育塑造一个人。
所以讲到见义勇为,现在可以说最迫切的一个就是推动全民教育,这是横向的;还有一个竖向的,培养传人。两者比起来,我感觉到培养传人更重要,无后为大,培养后代是更大的使命,而且需要更大的耐心,这个功德也是第一大。只要正法能够不断,众生他就有福。正法是世间的明灯,苦海的明灯,正法一定要有人来弘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法不是说在经典里面,经典人未必读得懂,未必愿意读,读懂了未必能做得到,需要有一个真正的圣贤来带动。假如这世间出十个像孔子一样的人,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人,这真是,不要说和谐世界了,简直就可以成为极乐世界了。有这些佛菩萨在世间来教导众生,那是众生之大幸。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批注,「卓吾曰:使人自考」。这四个字又给我们消归自性了。智、仁、勇三达德,我们首先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做到。自考就是自己反省、自己检查、自己落实,不能想着,我推广圣贤教育,我先教别人,先教小孩子。自己没做到,根本不会有教育的效果。你教人家智仁勇,首先你自己做到智仁勇。所以圣贤教育首先是要求自己的,自己做到了,就有榜样的力量,你是带动人做到,不是靠把嘴去教人,命令人做到,不是的。人家即使是被你命令了,你有这个权、有这个势,他是口服心不服,「势服人,心不然」。你得自己做到,你说也行,不说也行,都有同样的教育效果。
下面引「方外史曰」,方外史也是蕅益大师同时代的人,比蕅益大师稍微早一点,他说,「三个者字,只是一人,不是三个人也」。智者、仁者、勇者这三个者,这里讲得很好,不是三个人,是一个人。一个人同时具备智仁勇三达德,所以同时就具备了不惑、不忧、不惧这三种德行。我们读《论语》,这里面有时候我们读了以为是三个人,就会搞混淆。像前面我们也讲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喜欢山,山是很庄严,很定;智者乐水,水是很活泼。这个仁者、智者不是两个人,是一个人,这是蕅益大师都给我们把这意思说透了。所以你做到了智者,你自然也是仁者、也是勇者。你有仁,你心地仁爱慈悲,你自然就能够有智慧,自然就大勇无畏。慈悲的人是勇敢的人,他是无我的人,所以他勇敢。所以这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全是自性中本具的性德,只要你恢复自性,这些统统具足。
【评析】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