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之则不孙 远之则怨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解释翻译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孔老夫子在这里讲有两种人难养,难以蓄养,一种是女子,一种是小人。为什么这么说?『近之则不孙』,「不孙」就是他不能谦逊、不能恭敬、不能够顺从。跟他们接近的时候,太接近了、太亲密了,他们就丧失了恭顺心。『远之则怨』,你要疏远他们,他们又怨恨。

有的学者认为孔老夫子讲这段话应该是在卫国,他曾经有段时间走到卫国,在卫灵公的那个国家(卫国)去希望能够为他们服务,帮助恢复礼乐之政。可是终于还是卫灵公没有任用他。其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一种是因为卫灵公宠爱南子。南子这个人,这是国君君夫人,淫乱、无德,但是她这个人又很精明、很能干,参与国家政事。卫灵公处处都听命于她,这个女人不好对付。她后来召见孔子,孔子都去了。为什么要去?不得已。因为如果不去见她,这种人肯定会怨恨,那怨恨了之后孔老夫子就不可能在卫国去施展他的抱负。卫灵公都听她的,所以孔老夫子真的为大局考虑,他没想自己,甚至自己的名节都可以牺牲,就去见她了。很多弟子都接受不了。子路那是特别的率直,甚至直言不讳,表示不恭敬、不高兴,对孔子去见南子的这个行动。因为子路没有体会到孔子的那种苦心,人家只是希望能够尽一切努力帮助这个国家复兴礼制,完全不把自己放在心上。

那么卫国还有一个人,弥子瑕,这个人是小人。他对孔子也是不能够说恭敬,而且也不肯真正帮助孔子。所以后来孔老夫子无奈,南子后来还是没有用孔子,那么孔子离开了卫国。大概就是离开的时候说了这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南子是属于「女子」,弥子瑕这种人属于「小人」,在鲁国像阳虎这种人也是属于小人。这一篇「阳货第十七」,第一章就是讲阳货遇见孔子这个事情。阳货就是阳虎,他见了孔子,你看一点恭敬心都没有,傲慢无礼。他去见孔子,孔子不在,他就送了孔子一只小乳猪做为礼物。按照当时的礼,孔子接受这样的礼物必须要回访。结果孔子回访,正好阳虎也不在。孔子出来路上遇到阳虎,结果阳虎对孔子说那个话一点都不谦逊。前面我们看到,他说「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这之前说,「来,予与尔言」,就像召唤自己的家丁一样,「你过来,我跟你讲话」,召孔子。

孔子是德行、学问当时都很有威望的,阳虎是一个家臣而已,季氏家的家臣。他对孔子不逊,然后还当众来批判孔子,说「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意思说你有宝贵的才华,但是忍心看着国家衰弱,你不帮助,这算仁吗?这不算仁。「曰:不可」,这也是阳虎说的,自问自答来批判孔子。「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你很想出来做点事情,又屡次失掉时机,这是智慧吗?不是智慧。你看这说话的口气,一点不谦逊。所以也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种人。

那我们问了,为什么这两种人这么难养?就是很难让他们高兴?《邢昺疏》批注当中说,疏是《论语》的批注,邢昺是宋朝的经学家。他说,「此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难畜养」。皆无正性就是他们都没有得到性情之正,所以都是感情用事。这两种人重感情不重理智,所以做事往往不合乎礼,没有礼度,那更谈不上义了。礼都没有,义就更没有。道、德、仁、义、礼这五样,按照上往下排,道是最高的,如果我们能够依道而行,那是圣人。依德而行,这道失去了,有德在,德是随顺道的,也不错,属于贤人。那道是无心,不起心不动念,所行都没有任何的毛病、没有过失,这叫行道。那德要修,这是要起心动念,要有刻意了,因为已经失了道,所以要修德,修德为了证道,依德而修是贤人。那仁呢?是君子,君子以仁为己任,他行仁。再往下是义,义也是君子,要处处都有讲道理,合情合理合法,这是义。那义都没有的话,至少得讲礼,礼是讲礼度、讲规矩。有礼总还是个正常人,如果没有礼,那就是乱来了。

那么女子与小人在这里讲,当然是指没有学道德仁义礼的人,而感情用事,感情重那就疏于礼仪了,所以难养。很难让他们高兴的,动不动他就会动情绪。当然如果是学了道德仁义礼的那些女子,那就不在此列。小人如果学了道德仁义礼,他真学了,那也不能叫小人了,就能叫君子。所以孔老夫子在这不是说歧视妇女,说女子难养,不是这个意思,在这是激励我们要学习道德仁义礼。不学,人不学就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那这种人当然难养了,不明事理。

还有的先贤的批注,把女子和小人这里专门说成是对男女仆人而言,这也能讲得通,这是《朱子集注》当中讲到的,「君子之于臣妾」,这臣妾就是分指小人和女人。在古时候这些人没有机会受到良好教育,当然做事各方面可能理智比较少。君子对这些人也要进行教化,不单是言教,还要身教。所以「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庄是要庄重,对待下级、臣妾,臣是指下属,妾是现在就是一夫一妻,就是妻女,或者是家里面的女仆人,要庄重,莅之就是对待他们,莅临的莅。《弟子规》上也讲到「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身贵端,端就是端庄,对待他们不能够过于的亲密。过于亲密确实让他们的恭敬心失去了,教育就没有效果,所以要有庄重这样的仪态。虽然很庄重,但是又并不是说太严肃、太呆板,一点人情味都没有。还要慈以畜之,就是慈而宽,慈是对他们要有仁慈、有爱心,要关怀他们,多替他们着想,对他们宽待,不苛责、不吹毛求疵,这样来蓄养他们,自然让他们就生起敬爱之心。

家中如此,企业的领导对于自己的员工也要如此,上级对下级也要如此,这是处人之道。这样就无二者之患了,患是忧患。哪二者之患?就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跟他们太靠近没有距离了,他们就不谦逊,傲慢无礼了。跟他们疏远了,太疏远也不行,他们觉得你不关怀我,怨气就生起来了。这两者都是过患。所以君子行中道,不过分亲近,也不疏远。所以君子临民,对待百姓,让百姓敬而爱之,对他非常敬畏又非常爱戴。有德君子跟人相处,给人这样的一种好印象。所以他的教诲当然大家都能够欢喜信受,能够老实听他的教诲。

底下蕅益大师批注中说,「曲尽女子小人情状」,就是把女子小人的那种情形、状态都描绘出来了,讲孔子这一句话。那这里的女子小人,我们要知道都是因为没有学习圣贤教育才会如此,孔子说这个话不是说轻视他们,是为了激励大家要学习圣贤教育,不要落入孔子所谓的难养之人这样的一个陷阱当中。既然不甘心成为这种难养的小人和女子,你就得学,要好学。

江谦补注也是重申、强调这一点,说「女子小人,皆须教之以道,学道则易使也。若养而不教,则有怨与不孙之弊」。那么女子、小人,如果你能教他以圣贤教育,这就是道,他就学道则易使。这里江谦应该是认为女子和小人,跟朱子所说的是相似的,指男女仆人,就是下属,所以学道他就能恭顺,就知道怎么与君、父,怎么与丈夫相处,关系就能和谐。若养而不教,如果养他们而不教他们,那肯定不是有怨就是不逊,这两种弊病都会出现。这是专指对于下属或者是家里晚辈应该是怎么样子对待,总之就是要教他们。「养不教,父之过」,在一个家里面父母教养儿女,最重要是教,不教他们那是父母的过失,儿女也就是要不就是不逊,要不就是怨。

你看看现在这个时代不都是这样?孝顺的儿女非常少了,大部分儿女都是这样的,父母爱他,爱得无微不至,他就不逊,一点没有恭敬心。那父母稍微疏忽一些,还不是疏远了,疏忽了一下,譬如说孩子放学,父母都要去接他,开着车去接,天天接他,他已经形成习惯了,像大老爷一样,一出来校门,父母车已经等候在那里,他就上车。忽然有一天下雨,交通堵塞,父母的车来晚了,他可能见到父母就骂,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叫我等了那么久!你看怨恨心就起来了。什么原因?没学圣贤道理。这个确实也不能够怪这些儿女,还得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怪自己,我没去教他,我自己也没有做一个好榜样,所以养成他这么多的坏习气、坏毛病。他从小都是这样了,长大那更不得了,父母稍稍有不顺他的意思的,可能对父母甚至破口大骂,他要不就离家出走,甚至他还可能会对父母报复,怨恨心重的甚至会起杀害父母的心。现在你看新闻里面杀父害母都不是新闻了,其原因就是养而不教之过。

那么父母对儿女如此,领导对百姓也如此。国家希望能够社会和谐,聪明的领导人就会重视教育。如果不提倡这些传统文化、圣贤教育,不讲忠孝仁义,那这些老百姓当然他就会不逊而且有怨。不逊表现是什么?他可以骂领导,甚至你看有些国家地区,那里的国民可以指着国家领导人来骂,那是不逊到了极处,简直叫无法无天,那这国家肯定会出现大问题,会乱的。领导即使是再怎么努力去工作,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那人民还是有怨气。那你不能怪人民,为什么?你没教好他们。

你就应该大力提倡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儒释道,这就会把两种弊病自然消除。君子学道则爱人,在位的人、做领导的,他学了这些圣贤道理,他有爱心,他会对祖国、对人们民尽忠,不会贪污受贿、违法乱纪。老百姓学道则易使,他能恭顺,他能体谅领导,这上下无怨了。从这里真的我们看出很多的这些意思,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教育上,没有教育就出现问题了。现在要挽救社会的风气、改善社会风气,最重要的提倡三种教育:第一个孝道的教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人有孝心他就不会有怨恨,不会有不逊,他有亲爱的心。第二个教育,女德的教育,是对女子的。如果女子不学女德,真的就难养了!所以现在社会上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家庭不和谐。先生有钱了就有外遇,有句话说,「男人有钱就学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社会乱成这个样子了,这是难养。为什么?女德教育没人提倡,一提到女德教育好像就说,这是封建、这是糟粕,这是禁锢女性、压迫女性。说这话的人,我看他没读过哪一本女德教材的,《女四书》他看过吗?《女孝经》他读过了吗?都没读过,就随便的人云亦云、胡说八道。

你看印光大师,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位佛门高僧大德、净土宗祖师,他说得好,「没有女德教育,哪来的贤女?没有贤女哪来的贤妻?没有贤妻哪来的贤母?没有贤母哪来的贤子女」?没好儿女了,没有好儿女,国家将来没有栋梁之才,国家将来就危机重重了。所以天下、国家太平之根本,在于复兴女德教育、复兴家庭母教。教育儿女,母亲的责任是最重的。如果做女人的、做母亲的,她都是不逊、都是常生怨恨,她能教出什么样的好儿女?她能教出君子吗?你看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是因为有好母亲,周公、文王、武王这是圣人,他们都有好母亲,他们的母亲都是圣母,周朝三太所生的儿女都是圣人。你看文王的祖母太姜,文王的母亲太任,文王的夫人太姒,那都真正是贤女。在怀胎的时候那就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心地纯净、行为纯善,所以生出的儿子,先天之本就非常的善良、纯正,再加以后天良好的教育,成圣人不难。孔子有孔母,孟子有孟母,岳飞有岳母,这些圣贤君子都是因为有好母亲。所以要造就圣贤,首先要造就好女子、好母亲。所以女德教育是第二种教育,必须全民推广的。

我们听说就是前两天在河南新郑市举办了全国首届女子道德论坛,他们的主题是「和谐社会,女德为要」。这个提法真的很少听人这么提法,这是印祖的教诲,跟印祖所提的不谋而合。难得国家政府现在对这个都重视,这个论坛是政府主办的,新郑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三天的讲座,大家有机会可以找这样的光盘来听听。

第三种教育是因果教育。第一是孝道,第二是女德,第三是因果。因果教育让人生敬畏心,能够敬畏天地鬼神、敬畏因果报应,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丝毫不爽,这样他不敢造恶业了。他知道不谦逊、有怨恨心,那个也会有很大的果报。怨天尤人、傲慢无礼,这些都是天怒人怨,会有什么好报?受了这些因果教育之后,他自然就会收敛了。连小人学了因果都不会造恶了、不会为乱了,君子学了因果他能成就圣贤。所以三种教育要大力提倡,挽救世道人心,这都是过去印光大师大力提倡的。

【评析】

这一章表明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这是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