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解释翻译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孔子这里讲四个方面的品行。『刚』就是刚强不屈;『毅』就是果敢,刚毅果敢;『木』是质朴无华;『讷』是言语迟钝,讲话很慎言,很少言,也不是讲得很快速,这叫讷。这四方面,『近仁』,跟仁相近。《中庸》里面有一句话讲,「力行近乎仁」,这讲近仁,力行就近乎仁。那力行什么?这里就讲到得非常具体,力行刚毅木讷,你就近仁。你还没做到仁,但是你跟仁接近。而你做到了仁,你也必定表现出刚毅木讷的样子。刚强不屈,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是仁,仁人必定是会这样做到。仁者必勇,他勇敢他就会毅,毅就是果敢,即使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也不惧怕,还是坚持着仁道。木跟讷,这是正好一个是从本质上讲,一个是从语言上来讲。在「学而篇」,《论语o学而篇》里面讲,「巧言令色,鲜矣仁」,很会说话的,很会装腔作势,这种人往往很少有仁的这种品德。所以怎么样得到仁的品德?跟这反过来,木讷就近仁。

李师公《讲要》里头引洪迈《容斋随笔》说,「刚毅者必不能令色,木讷者必不为巧言」,这跟「巧言令色,鲜矣仁」对照,我们就更深入来理解,刚毅的人绝对不会令色。这令色就是外表装得好像很好看的样子,很会阿谀奉承,这种人很难有刚毅。刚毅的人也不会有这种令色。木讷的人就不会巧言,你听他讲话好像讲得很少,甚至不太会讲话,但是他有善良厚道的质量。所以这告诉我们学仁从哪里下手?就从刚毅木讷下手,学仁是很不容易学,因为仁的这个境界太深广,你从哪儿下手?你总有一个下手处,孔子在这里给我们举出下手处。

蕅益大师《批注》里面讲,「不是质近乎仁,只是欲依于仁者,须如此下手耳。卓吾云:刚毅木讷都是仁。仁,则并无刚毅木讷矣」。这两段话讲的意思也很深刻。「不是质近乎仁」,这个质就是说什么?他的本质,刚毅木讷之人,这种人他的本质上跟仁是相近,叫近仁。但是我们要学习,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达这个本质,仁还没有变成自己的本质,本质还是不仁,所以不是质近乎仁,我们现在还没到近乎仁的那个境界。「只是欲依于仁者,须如此下手」,我们只是发心,立志了,要去行仁,要去做仁者。从哪儿下手,孔子为我们指出一条路而已,从刚毅木讷下手。但是不能着在刚毅木讷这个相上,我就是从这个表面上学刚毅木讷,不是,要从这上面慢慢去入到这个本质。然后把这个刚毅木讷的相也要从心里舍去,如果心中还着这个刚毅木讷的相,那还不是仁。

底下就是蕅益大师引卓吾先生的话,卓吾是明朝的李贽,他有一本《四书评》这里面讲,「刚毅木讷都是仁。仁,则并无刚毅木讷矣」,就是这个意思。一个真正的仁者,他的表象肯定是刚毅木讷,我们先从相上学,而这相的体就是仁,那个体是心,仁是讲心的,心地是仁。可是仁它的相是什么?是刚毅木讷。你得到仁心,实际上已经是圣人,圣人绝不会着这个相,所以「仁,则并无刚毅木讷」,这是心上没有刚毅木讷这个相,就不着这个相。这个话有点深,不知大家能不能理解?仁者就是圣人。在相上我们凡人来看,他是刚毅木讷,可是他自己没这个念头,他有这个念头的人还没有成为仁人,他只是近仁,就这个意思。刚毅木讷是近仁,你有这个相,你还在这上面修,你是近仁。等到修到没相,你就是仁,仁就没有刚毅木讷的相,心中没有这个相,是别人看到有,他自己没有。这是什么?他入境界的人,他连相都没有,更不会有丝毫的傲慢心。

我们平常人刚有一点刚毅木讷的这种质量,就觉得自己不错了。你看,一有这个念头,离仁就远了,着相修行,永远成功不了,反而起了傲慢心。这是什么?念头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个人成了圣人,会不会认为自己是圣人?绝对不会,他还认为自己是圣人,他着相了。你看,我是圣人,这有我相;人家不是圣人,人家是凡夫,人,着人相。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这差得远了!你看孔子是圣人,他自己都说自己,「圣与仁,则吾岂敢」!圣人跟仁人的称号,我哪里敢担当?他自己不觉得自己是圣人,也不觉得自己是仁人,甚至他自己觉得君子还不太够格。你就想一想,这真正的圣人,给我们示现的就是一个不断努力的修行。曾子所谓「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他一生都在行仁,以仁为己任,到命终的时候,这一生算休止了。如果自己觉得是仁了,仁人了,你就休止了,你就不是死而后已,你没死之前就已了,就停止了。

所以蕅益大师在这给我们点睛,点出里头的深义。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法,不懂得离四相的道理,确实很难体会蕅益大师的禅解,论语禅解,换句话说也就很难体会孔子的心传、心法。学了佛法,真的,才真正知儒。不学佛何以知儒?何以识得孔颜心法?

【评析】

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