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释翻译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这一章《论语》我们平常可能也听得比较多,但是里头真正什么意思,未必我们能够体会很深刻。这一章我们也来认真学习。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个乐,我们念乐(耀),古音是念乐(耀),不念乐,因为它是作动词,喜好的意思。这句话孔子感言,一定是什么?在山水之间,观山水之大用,所以有此感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个「知者」就是智慧的人,他能够将他的才智发挥出来,来治世,就像水流不断的意思。这是根据东汉包咸批注里头说的。至于仁者他乐山,山是很稳固,、很安稳的,不动而使万物生焉,在里头生长。
『知者动,仁者静』,包咸批注,「包曰:日进故动」。日进是天天进步,智者不断的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断的改正自己的过失,天天反省,、天天改过,日新又新,这是讲动,这个动是提升。「仁者静」,「孔安国曰」,孔安国是西汉的经学家,他说「无欲故静」。这个静是讲他无欲,仁者离欲。这个欲是讲自己的欲望,什么欲望?一般讲的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种欲望,把凡夫束缚住,凡夫是为欲望所驱使,所以他静不下来。仁者无欲了,他就能够静。《大学》里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仁者知止,止是放下了。他的心一味所追求的就是仁,这是仁者,其它的都放下了。我们恩师常常提醒我们:「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他放下了,他才静得下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他的心定了、静了,他才能做仁者。
《朱子集注》中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这个讲的「知者达于事理」,对于万事万物之理,他能通达。在这些事理当中,他能够任运自如,像水一样周流无滞,滞是阻碍,他没有阻碍。有如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无滞。佛法里讲的「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无碍法界现前,这是究竟圆满的无滞。所以这是有似于水,。所以「知者乐水」,他喜欢水,就是学水的德行。「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仁者,所谓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人仁」。仁者安于仁之上,仁是讲宇宙义理他得到了,他心安于这个道上。义理是讲的他的道,心安于道,、安于仁,就能不动。厚重不迁,厚重是讲他的德行,不迁是他的心地,不乱动,有似于山,就用山来比喻他的心境,故乐山。
「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讲动讲静,这是从体上讲。知者乐水这是动,仁者乐山这是讲静,这是讲到的体上。『「知者乐,仁者寿』」,这是讲他的效验上来讲,这是他的后果。乐山的就是得寿,乐水的得乐,这是从效验上讲。为什么?「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这个乐和寿跟动静是因果关系,动静是因,乐受寿是果。动而不括故乐,括是讲括结而有障碍,不括,是没有障碍。所谓不动则已,一动则通而无碍,这是动而不括的意思。那智者动而无有障碍,所以他乐。他的乐不是外面的五欲刺激之乐,是他内心中的法喜。像孔颜之乐,他内心中没有障碍,所以无论顺境逆境都乐,心都是没有障碍。「静而有常」,心能够定,、能够静,他自然就有常。有常,他是能够做到中庸才有常,中是不偏,庸是恒常,。他自然就寿,寿就是他的寿命长久了。雪公所谓的「仁者不忧」,仁者他没有忧患,终日都是心安理得,他安然,所以全身都是处于放松,处于「六脉和平」的状态,没有不通的。心境好,身体就健康,健康就长寿,所以仁者寿,。我们想要长寿,心要养仁。这是我们看雪公批注完了。
我们底下看蕅益大师批注,大师讲,「形容得妙」,这是点睛之笔。智者、仁者,用山、水、动、静、乐、寿来形容,形容他们的境界,形容得很妙。一般我们对智者仁者他们的境界很难体会,通过这样的比喻你就能体会到。那说老实话,我们没入这个境界也很难体会。那蕅益大师入境界了,所以他给我们揭示出来,也让我们同沾法喜。他说,「智者仁者,不是指两人说。乐者,效法也,智法水,仁法山。法水故动,法山故静,动故乐,静故寿。」先看到这里。
这个给我们点出来的,跟先儒有不一样,他说智者、仁者,不是指两个人,而是指一个人,这个不是蕅益大师点出来,我们真的是囫囵吞枣读过去。智者很乐,仁者就能长寿,就把他当成两个人讲了。不是两个人,是一人,难道仁者就没有智慧吗?难道智者就不仁了吗?智仁勇是三而一、一而三,夫子讲的「未知,焉得仁?」你要做仁者,一定是先有智慧,你首先是个智者,才能够有资格做仁者,所以智者、仁者哪是两个人?分明就是一个人。你看,这个道理其实很明了了,蕅益大师一点出来我们就恍然大悟。
底下讲,「乐者,效法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个乐,是效法的意思。智者效法水,「智法水」。效法水什么?它水流没有障碍,智慧现前了,做什么事没有障碍,这是像水一样。「仁法山」,仁者乐山,就是仁者效法山一样。山它能够静,能够不动,心地安稳,如大山一样。什么境界现前了,它不动,如如不动,这是效法山。「法水,故动」,效法水,所以就有动的德行。动也是德,静也是德。动的德是什么?智慧现前了,他能够处理任何事情都非常周详,不动则已,一动必定无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效法山的故静,仁者安仁,他的心安处于仁,所以他自然就静。特别是没有事现前的时候,没事的时候,就不动如山,;有事的时候,动起来如水,没有障碍,只是应事不一样。对人对事对物,起用的时候就是动,不起用的时候是静。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上善若水,这个分析得好。
那我们平时怎么去用?最重要的是心中不要有念头,心要空。你心空了,你才能静能动,该静的时候就能静,该动的时候就能动,缘不同,所以动静有别。如果心里有念了,这心里已经有障碍,念头就是一个障碍,挡住了你的智慧。智慧不能现前,该动的时候动不起来,该静的又静不下去,山也不是,水也不是,又不是仁者,又不是智者,这是烦恼人、凡人。所以我们就学着这个,这个怎么学?心要空,尽量的放下内心的牵挂、内心的忧虑、内心的烦恼、内心的疑惑,放下,不管它,这个容易契入这个境界。
底下讲,「动故乐,静故寿。」能够动,动是没有障碍,所以就有乐;静就自然能够寿;,这个互不妨碍。一个人能静才能动。譬如说,我们这个心要怎么用?用心如镜子,镜子它不照的时候,前面没有物体,它没照,没照的时候是静。物体来了,镜子就照得很清楚,这时候是动。所以照与不照,其实心还是静,只是物所照的相像有动与不动之分。所以动和静是一不是二,我们从这里体会,所以乐和寿又岂是二?你可以同时快乐,又能长寿。如果你把它他当作两个人来看,智者才能乐,仁者才能寿,那智者动了就不能静,是吗?那这个快乐的人就不可能长寿了?那哪能这么说话?它是一不是二,所以乐寿不二,动静不二,山水不二。全凭是什么?心里一切放下,心地清净才能得到这个境界。
所以底下蕅益大师说,「山水同依于地」,山水都在地上,不离开地面,。地是什么?心地。「动静同一心机」,这就给我们揭示出来,讲动和讲静,都是心的作用,有事来的时候就动;没事的时候就静。就像镜子照物,有物才照,没物也就不照。照的时候很清楚,物走了,镜子里什么都不留。这个心的作用要像镜子一样,这就动静两相宜了。「乐寿同一身受」,乐和寿都是讲我们这一身,不是两个,不是矛盾的,你既是快乐,也能长寿,全在你这一身上。「智仁同一性真」,智者仁者都是讲你的同一个自性的真如性德,这是你回归到本性上了,你性德的现前,智也是性德,、仁也是性德,哪是两个东西?都是同一个源头。
「若未达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则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智矣」,这说得好。我们看到先儒确实把他当作仁者、智者两个人来讲,那是什么?「未达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这个道理没通达。这也难怪,这个不二法门,佛法讲得彻底。世间任何一物,都不相妨碍,法法圆通,哪有二?二是对立,同出一个自性,所以不二。谁能够达不二?见了性的人,就能通达不二,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也不是一,所谓「不一不异」。你说一,那跟一还相对,还有一个异,那也是二。又不是一,又不是异,说二又是不二,说不二又是二,这个人才真正入不二法门。所以说智者、说仁者,在德用上讲是二。仁者这是一种德,智者是一种德,都是性德。仁者的用是什么?它是静,它是寿。智者的用,它是动,它是乐。德用上有二,但是同出一个自性,又是不二。如果没入这个境界,讲不出这个道理,蕅益大师一定是入不二法门了。没入的人就讲二,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和智者对立起来了。不晓得仁者、智者同属于一个性德,一个性德流露。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注释出处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