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诗歌文学内容页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解释翻译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孔老夫子在这里讲到我们说话待人的学问。孔门四科里面,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所以言语排在德行之后,非常重要!看一个人有没有学问,除了德行以外,就看他会不会说话。会说话不是说你讲的言辞有多么的美妙,不是。最重要的看你知不知道什么时候说,说话得不得体,是不是恰到好处,没有过之也无不及。那这里就教我们,『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当我们对人讲话,跟他谈论。当然孔老夫子跟人谈论的事,不是德行就是学问,可是你要跟人谈德行学问,还要看适不适合。这里讲该跟他讲而没有讲,「可与之言」,你可以跟他谈论学问道德的,不跟他谈论,这就「失人」了,就错过了一个提升别人的机会。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相遇都是缘分,这缘分不是常有的,所以圣贤人他有仁慈的心、爱心,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教导人,所谓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会错失良机。

反过来说,『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种人是什么?很热心的人,但是智慧不够。想跟人谈论学问道德,要教导别人,但是别人未必能接受,「不可与言」,不能跟他讲这么高的道德学问,你跟他讲了,这就「失言」了。浪费言语,说了就是白说,不契机,人家也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不要紧,可能他还会生毁谤,不屑一顾,生轻慢心,这就反而不好。所以『知者』,就是智慧的人,『不失人,亦不失言』。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进退有度,这是智慧,智者有知人之明。

那你要能知人,当然最重要的你先自知。一个人不能自知,不可能知人,所以还是要在自己修身上下手。自知就是知道自己有什么过失,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把它改正过来。譬如说自己是不是爱心不够,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不能够勇于伸出援手,这慈悲心不足。我知道了这个,要改,增长自己的爱心,乐意去帮助别人,你自然就能够不失人了,可与言,就能与之言了,不会不与之言了。反过来,如果说我知道了自己有过度热情的毛病,有的人心是很好,很想帮助别人,但是很急,什么样的好事好像一下就要把它做好,看见有个人,他就要去度他、要去教导他,好像一夜之间非把他扭转过来,要不然就不行。说得很多,反而让人烦厌,效果适得其反,这是失言了。这也是自己的毛病,那就改自己急躁的毛病,不能心浮气躁,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拔苗助长。

特别有一些同学也写个问题给我来问我,说我家里老公最难度,急着要把他度过来,结果搞得很矛盾,家里气氛都很紧张。这是什么问题?不是对方问题,自己有问题。刚才不是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得修己以敬,从自己修身上下手,要做到无为而治,不能急于求成,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你把自己修好了,做个好样子,自然能感动对方。你一急,一有控制别人的心,完了,这是形成对立,反而更难,所以这个确确实实需要有智慧。

蕅益大师下了三个字的点评,叫「四悉檀」。这是跟佛法里联系在一起了,佛法讲四悉檀就是做不失人而不失言这样的功夫。什么叫四悉檀?我们看看江谦先生的补注,这是民国江谦先生他对蕅益大师的一个补充。他说,「不失人亦不失言,则四悉檀具矣」。具是圆满了,圆满具备了四悉檀。四悉檀是菩萨对众生的教化的手段,那菩萨很有智慧,所以能做到不失人亦不失言。「悉,遍也。檀,施也」。这个悉是遍的意思,悉檀两个字是华梵合字,有华文,有梵文。悉是华文,就是普遍的意思;檀是梵文,是布施的意思。四悉檀就是四种普遍的布施,布施是对一切众生。四就是归纳为四个方面。

「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第一个叫世界悉檀,「是兴趣义,所以起信」。世界悉檀的意思,就是用世界之法来教化众生。众生一般都是凡夫,他们很习惯于世法,一天到晚吃喝拉撒的,财色名食睡,饮食男女,我们日常的生活所见所闻,我们能够理解的、能够想象的、能够明白的这些事事物物,菩萨用这些来教导我们,随顺我们的境界给我们说法。我们听了当然就很欢喜、很感兴趣,这兴趣义。譬如说,当时我劝我父亲学习佛法,一开始也是策略错误,一天到晚叫他求往生、戒杀、吃素、戒律,那都是很紧张,我这一看这个做法不对,马上改变策略。我以前还在美国读书,每一年我都回来看望他,很孝敬他。你看别的留学生一年回来一次看望父母的不多,而且我的奖学金还省下来,每个月还给父母寄钱,他觉得这人学佛真变孝顺了。这是他能理解的,孝顺他能理解,往生他不能理解。我就带他去旅游,回来就带他上名山大川旅游。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很多,我就带他到寺院走走,见到佛像别人都拜,他也得拜拜,种善根。在那功德箱里我放点钱,他看了他也放点钱,结法缘。慢慢、慢慢对佛法产生好感,兴趣义,兴趣兴起来了。不能急,要一步步来,世界悉檀,让他生欢喜心,所以起信。信心生起来了,这很重要,他对于正法没有信心他怎么能学?信心,他不可能从经典里得到,他不会去研究经典,不像我们现在研究经典的信心愈来愈足,很坚定。但是一般人,他是看人,你信这个,看你怎么做,你做好样子我们才感兴趣、才会来做。所以首先得我们自身做个好榜样,让众生欢喜,世界悉檀,让他对于正法生起信心。你学这个都能变好,都能变孝顺了,这一定不错,就来了。

第二,「为人悉檀,是训导义,所以开解导行」。第二个才是为人悉檀。为人悉檀就是跟他讲,他对佛法感兴趣了,你跟他讲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吃饭、喝茶都聊聊天,讲一讲人生到底怎么一回事。宇宙除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还有极乐世界,都是唯心所现的。我们要是有贪瞋痴,就感得三恶道的果报;要是能够修十善、四无量心,就能够生天;要是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你看一点点道理跟他讲,训导义,跟他讲道理,开解导行,让他心开意解,明白道理了,他才能去行。这个不能够硬来,不能规定,让他自己先明白了,他才肯去做。

第三是「对治悉檀,是警策义,所以止恶生善」。等他再进一步,开始修行了,然后你才来对治。对治什么?告诉他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报。那我们自己有什么恶因,对照对照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有犯了,赶紧得改,对治。如果譬如说我还杀生,将来得偿命,今天吃牠半斤,来世还牠八两。把这道理讲明白,警策义,不能够再造杀生的业了,自然就吃素了。所以你看我父亲学佛没多久就皈依了,然后自己通过学习之后吃素,念《无量寿经》,现在念了《无量寿经》念过三千部,比我还精进,我都不如他。他自己明白道理,他就止恶生善,他就乐意去修行。引导他对治自己的烦恼。

最后第四个,「第一义悉檀,是解脱义,所以显性证真」。这四悉檀最后一个是最高的,慢慢引导回归第一义,第一义悉檀,这就是回归到真心本性,就是证道。所以我们帮助众生,最圆满的帮助就是帮助他们证道,回归到真如本性上,这叫解脱,究竟解脱。这个解脱是没有烦恼、没有迷惑的。孔老夫子讲的,「仁者不忧」,他没有忧恼;「知者不惑」,没有迷惑;「勇者不惧」,没有恐惧,圆满的解脱。不忧、不惧、不惑做到圆满,这叫解脱,这是圣人。孔老夫子其实教导人,你仔细读《论语》,都是念念帮助自己的弟子提升。弟子他可能问的水平很低,但是他的回答会把你拔高,最后引领你入第一义悉檀。显性证真,显明自性,证得真如,真心。当然这种人毕竟是少数,孔老夫子三千弟子里头,真正说合格的,能够显性证真的,只有一个人,就是颜回,其它人就没听孔老夫子讲过说已经达到标准了。所以孔老夫子在颜回死了以后很心痛,自己真正的传人没有了,英年早逝,非常的心痛。所以别人问他哪个弟子好学,孔老夫子讲「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现在没有了。你看这么多的弟子里面,孔老夫子只称颜回好学,他入境界了。

入境界是什么样子的?在《论语》里面孔老夫子教导颜回,颜回问仁章,「颜渊问仁」,颜渊就是颜回,他问什么是仁,仁爱的仁,仁的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因为仁,你看人字旁一个二字,两个人是一,一体的,这就是仁,没有二。所以孔老夫子教颜回,「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对治,对治自己的毛病习气。复礼就是回归性德,礼是自性中本具的性德,回归性德。「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你这一天做到克己复礼,你修己以敬,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不看别人的过失,只看自己的过失,只改自己,不管别人,你克己复礼做到了,天下都归仁,百姓就安了。你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心净国土净。因为外面天下全是你一心变现的。孔老夫子告诉他这个大道理,只在自己修心,心外无法,所以只修心就好了。为仁由己,你修仁只是自己的事情,而由人乎哉?哪是人的事情。说老实话,自己以外没有别人,整个宇宙一切的众生就是自己一个法身,都是自己这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只是修己而已。

颜回听懂了,当下他就大悟,就入境界了,显性证真,证的就是这个一体的境界,知道天下原来皆出于自己一心。所以颜回底下没有废话,直接问我该怎么修。问孔老夫子,「请问其目」,给我一个修行的纲领。孔老夫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把自己的言行当中非礼的全部都剔除干净,你的真心本性就现前了。颜回听了之后,二话不说,「请事斯语矣」,请事斯语就是依教奉行,回去就老实、听话、真干,悟后起修。所以孔老夫子最赞叹的是颜回,真正是得孔子心法的传人。所以这是孔老夫子,还是跟佛一样,让一切众生导归到第一义。「佛说一切法,不离四悉檀」。孔老夫子说一切法也不离四悉檀,所以能做到不失人也不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