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型碱性磷酸酶是成骨细胞的一种细胞外酶,为糖蛋白,分子量约为12000道尔顿。该酶在细胞内合成时新生的酶蛋白先在内质网糖基化,再通过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膜表面,通过多糖链与磷酯酰肌醇相连嵌合到细胞膜的外浆膜。在多糖-肌醇磷酸特异水解酶的作用下,骨型碱性磷酸酶能被释放到血循环中。骨型碱性磷酸酶在机体的生理功用主要是在成骨过程中水解磷酸酯,为羟磷灰石的沉积提供必须的磷酸;同时,水解焦磷酸盐,解除其对骨盐形成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成骨过程。
随着骨型碱性磷酸酶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提高,骨型碱性磷酸酶作为骨代谢异常的标志物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临床研究表明,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定量测定可作为监测骨形成变化的有效参数。与大多数代谢性骨骼疾病相似,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容量不足的疾病,常见于绝经期妇女。骨容量的生成不足发生于溶骨速率大于成骨速率,有效的治疗需要纠正或者骨密度的测量,但骨密度的改变太慢(在多数情况下,能被测出改变需要一年或更多的时间)以致不能作为临床监测治疗效果的早期反应。作为成骨细胞的一种成分,骨型碱性磷酸酶参与成骨过程并且其活性在血清中稳定没有昼夜变化,因此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定量测定可作为观察骨形成变化率,为临床提供有效治疗的监测手段。
骨碱性磷酸酶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者功能状况,用于小儿佝偻病的早期诊断参考指标,是最佳评价人体骨矿化障碍的指标。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是从骨质之中分泌出来的,如骨头中钙盐沉淀不足,此酶分泌增加,骨中钙盐充足时引起分泌减少,故用来帮助检查钙吸收有无不足情况。
血中检测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催化活性,以筛查或辅助诊断代谢性骨病或者因钙营养不良引起的骨钙化障碍。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可早发现佝偻病,并且可指导临床治疗。如有异常,建议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治。
balp是骨碱性磷酸酶,即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是反应成骨细胞活性和数量的专一标志物。临床上常用来检查骨软化病、佝偻病、肢端肥大症、骨髓瘤等。
儿科诊断佝偻病时最为常用,诊断价值也最高。balp的正常值是0-3岁为231左右。4-7岁237左右。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可高于正常值1-2倍,只要不超过500就属于正常的。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偏高怎么办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是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之一,它可直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功能状况,是近年来主要用于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和亚临床鉴别的特异性参考指标,也是目前用于评价人体骨矿化障碍的最佳指标。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是由骨质中分泌出来,当骨头中钙盐沉淀不足时,该酶分泌增多,骨中钙盐充足时就分泌减少,所以用来帮助检查有无钙吸收不足。
正常值范围:小于或等于200U/L。
分度:骨碱性磷酸酶越高,说明“缺钙”越严重。
骨碱性磷酸酶(U/L)预防或治疗的方法:
正常:于或等于200,一天一粒鱼肝油预防;
轻度:00~250(不包括250),每天一粒鱼肝油治疗;
中度:50~300(不包括300),用大剂量的维生素D3治疗;
重度:大于或等于300 用大剂量的维生素D3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