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育儿问答内容页

孩子从小机械背诵大量古诗文而不解其义,对其有益处吗?

自从复旦中学女孩武亦姝16岁就在《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夺冠,成为了现代版的才女以后,全国兴起了国学热,许多国学启蒙班开始遍地开花。几乎许多城市里都可以看到那些穿着汉服,手捧四书五经,摇头晃脑的小小书童们。

不知道多少父母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有和我一样的疑问,这些艰涩的古文,通过死记硬背,对孩子来讲真的有用吗?

孩子从小机械背诵大量古诗文而不解其义,对其有益处吗?

大概每个逼孩子学钢琴的家长都希望将来他能成周杰伦,每一个逼着孩子背诗的父母都希望他成为另一个武亦姝吧?

可是跟浪费在培训班这些钱相比,作为父母更重要的是害怕浪费孩子的生命和时间,毕竟每个孩子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错过了。

我作为妈妈,家有儿子初成长,我在这方面也查询了一些资料,现在对于这个问题,详细的回答如下:

首先这里先分清是让小孩子背诵的是古诗还是古文,这两种是并不太一样。

在孩子不识字的初期,如果家长推崇国学启蒙,更推荐给孩子背古诗词,不推荐古诗文。

主要在于诗有他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当孩子还无法去理解诗的内容时,首先最先感知的是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性。

英国班戈大学2017年2月发表一项研究成果,他们按照诗的构造造了两组句子,其中一组符合古诗格式,另一组不符合。

他们找来一群人朗读这两组句子,研究发现这些人自己也说不清哪些是属于古诗,哪些不属于。但是当测量他们脑电波时,却发现在朗读真正古诗时会有一种特定的脑电波,而读不符合古诗格式的句子,就不会有这种脑电波。

孩子从小机械背诵大量古诗文而不解其义,对其有益处吗?

换句话说,这些人自己意识不到,他们读的是不是诗,但是他们的大脑反应却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无论孩子明不明白诗的意思和格式,他的大脑都在接受诗的刺激。

第一,诗有节奏感。

比如我们在背《静夜思》感受一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4句都是5个字,都是哒哒-哒哒哒的结构,非常有节奏,然后前两句和后两句又有一个节奏感的小变化,就是前两句的后三个字节奏都是哒哒-哒,后两句的后三个字都是哒-哒哒。

孩子从小特别喜欢有节奏感的东西,这种节奏感可以促进他们大脑的发育。

第二,诗有押韵

押韵可以帮助人们语言处理,诗句里面的句尾跟句尾押韵将内容和声音关联在一起,这样我们就能用声音来记忆句子,由此降低学习难度,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简单有趣。

这里说一下我自己的个人选择,因为从小看绘本长大的儿子,对于古诗不太能接受。

可能是因为古诗相比于绘本故事在情节、故事性,趣味性不太高。作为文科出身的妈妈,我当然非常欣赏古诗的诗情画意,但是恰恰是为了孩子将来有一天也能够喜欢和欣赏古诗词里面的美感,所以我选择放弃,而不是逼迫他去欣赏。

希望他有一天,等对字词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时,能够欣赏到古诗词里的美感。我能做的是在他尚未品尝到古诗词的美好前,先不败坏他的胃口。

保有他将来有一天可以去通往古诗词的这条通道,而不是早早的因为反感而提前关闭大门。

在我理想中,我陪他学习诗词的年纪,应该是在他读小学的时候。

孩子从小机械背诵大量古诗文而不解其义,对其有益处吗?

我想等到将来他读小学,读到李白、孟浩然、王勃的诗时,回来向我背诵签字时,也许我们可以一起去了解这些诗人的生平,他们的失意和得意。不同的诗人,在他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在他踌躇满志,春风得意的年纪,在他被贬失意,遭逢人生大难的时刻,写下的诗章是充满完全不同味道和情绪的。这时候结合他们在小学课文中的要求掌握的诗人和诗词,和他搜集诗人一生中在不同时刻所做下的著名诗篇,或者从盛唐的诗人气质谈到晚唐的诗人气质,我相信这种亲子共同的学习和探讨会更有意义,也更有建设性。

家长这里要注意的是,对于还无法理解的小孩子而言,这些古诗词只是孩子培养韵律和音乐感的一种工具或者玩具而已,你不必过分的拔高和神化它。同样,儿童的许多童谣儿歌也能起同样的作用。

另外从古文来讲,许多国学启蒙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并不太推荐。

道理十分简单,时代变了。

就是出现最晚的弟子规,至今也有约200年的历史,在这200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其实以现在家长的广阔阅读视野,丰富的国外获奖绘本,有许多更好的人文科学各方面的启蒙选择。没必要一定要孩子读那些已陈腐的“国学启蒙”。

如果你想知道读着这些国学启蒙的孩子长大以后变成怎么样了?

看看那些晚晴的秀才们不就知道了吗。

许多家长热衷的国学启蒙教本,但是这些启蒙教本出身在封建社会,许多内容充满了封建奴化的思想。不应该再灌输给现代的孩子。

孩子从小机械背诵大量古诗文而不解其义,对其有益处吗?

孩子还小,无论精华还是糟粕,你给他的,他都记了下来。做为家长与其着急灌输他那些弟子规中过时的“道理”,不如从小培养他质疑的精神,思辨的能力,还有去穷尽的想象力。

中学语文教育名师,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第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家声曾在采访时表示过:现代语文中古诗文背诵量大幅的增加,会伤害语文的魂。他认为简单粗暴的强调背诵,还是一种灌输教育,是很落后的。

谈及背诵,李家生还提到他朋友孩子的故事,一个9岁半的小女孩能流畅的背诵《孟子》《大学》《中庸》,“太可惜了,他把这么好的心智用在这上面,而且它形成一种僵化的东西,僵化的东西妨碍他的思考思维和接受新的东西。我们现在应该侧重创造力,创新力。机械化的灌输,机械化的记忆,其实是很坑人的。”

李家生坦言:“语文学习要培养实际能力,背诵只是学习的一种入门方式,背诵本身不是目的,语文教育的实质不是记住事实,而是训练思考,激发高尚的情感思考情感和创新表达才是语文的魂。”

我有一本喜欢的书,是王尚文,郭初阳,演炼军三人选编的《人之初,现代蒙学46课》。

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为青少年提供基础人文选本,自应“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而全球化时代,文明经典的采集显然不再受限于民族和地域的差异,而应囊括“天下”的文明经典,只有不拘泥于自身传统才能再造现代文明。“

这本书选了46个关键词,既有近代以来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也有千百年来大家共同遵守的生活准则。然后每课以经典论述、故事。诗歌三部分结构组成。

比如第1个关键词“自爱”,在经典论述中有王安石的“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有西班牙乌纳穆诺:“对于宇宙而言,我是微不足道的,而对我自己,却是一切。”

孩子从小机械背诵大量古诗文而不解其义,对其有益处吗?

在故事中节选了《世说新语》、《三国志》、《笑林广记》中三个个故事。最后在诗歌中,选用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瑞克沃尔科特的《爱复爱》这首诗。

我想说在大部分父母自己个人的文学修养素质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在国学启蒙的时候帮助孩子有效的去除糟粕,留下精华。

不妨选一些大师们留下的作品或者好的出版社编辑的书,来帮助孩子们进行更好的启蒙。父母们在为孩子选择书籍的时候,也应该学习这本书三位编辑的思路,不受限于民族和地域的差异,而应囊括“天下”的文明经典。另外在教孩子背古诗的时候,父母们需要注意

第一,不强求孩子背,享受亲子之间的共同朗读。

文章开头已经点出,诗词对于理解力有限的孩子的来说,韵律和节奏大于意义。如果孩子本身对于朗读诗词并没有兴趣,千万不要强逼。

亲子共同朗读重点在于亲子的情感连接,而不在于朗读的内容,即便是看一本绘本,看一幅画,看一部动画片,或者一起欣赏一部纪录片,其原理都是和共同朗读一首诗是一样的。

第二,去掉功利心

许多家长都喜欢让孩子给大人表演背诗,很多孩子一口气把诗嗯,背出来,是没有节奏感的,完全是死记硬背,有的孩子背的滚瓜烂熟也只是单纯的机械记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针对于问题中提出的还不会说话的孩子而言,其实国内外许多优秀的绘本,尤其是获得安徒生大奖,美国凯迪克大奖等各种世界大奖级别的绘本都是值得推荐的。

在孩子慢慢走上自主阅读道路时,现在许多的国内的图书编辑也效仿了国外的图书分级制度,将孩子的图书根据每一本书总的生词量和难度进行分级。家长们详细了解一下各编辑社的分级制度,就可以为孩子选出比较适龄的阶梯阅读。

最后请尊重孩子天生的气质和喜好。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气气质和喜好,有的孩子在最初接触诗词时就被其感性的韵律和画面所吸引,而有的孩子,尤其是像我们家的男孩子,他可能更喜欢探险、冒险,工程机械类的的画面和惊奇的情节。

无论孩子是哪种脾气和性格,作为父母应该带孩子多去书店,保持开阔的视野,让他们自由去选择。有时候孩子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诗词,父母也不用过于着急。就跟我们大人一样,有时候人人都推崇的经典书籍,我们却怎么也读不进去,只是缘分未到,时候未到而已。保持一条开通的道路,等有一天理解和感悟到了同一个频率时,还能找到通向那里的皈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