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因素
通常情况下单纯性肥胖者的家庭成员中肯定也有人是肥胖患者,我们可以看一下肥胖者收养的子女与肥胖者生养的子女,在观察后我们会发现后者出现肥胖的概率比前者要高很多,有时,就算是在同一个家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因此,我们没有办法用后天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来说明这个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的开展,科学家逐渐注意到了遗传在中间起得作用。科学家经过实验后发现这些遗传因素的影响来自于基因作用的结果,现在已经检测出来十多个易感基因与肥胖病相关。
从家族遗传的角度来分析,爸爸妈妈胖的,孩子可能也会胖。有统计显示肥胖者中60%~80%有肥胖病家族史,在对1556例肥胖者的调查中发现,爸爸妈妈都肥胖的,其子女肥胖率达60%~87%,而对照组仅36%;母亲肥胖101例中,其子女肥胖率为51%,而对照组为38%;爸爸妈妈都不胖的话,子女仅10%肥胖。
经过实验后发现肥胖是能够遗传的,那么是不是说遗传决定了肥胖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遗传因素会导致肥胖,但这不是惟一的。造成肥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饮食、运动、胰岛素反应、社会心理因素都可能会导致肥胖,同时肥胖病的遗传因素还是多基因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的基因。
我们也会发现,有爸爸妈妈很胖但是孩子不胖的情况,这种现象还是很多的,这就不是遗传作用的结果了。另外,最新研究资料指出:成人脂肪细胞仍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成年肥胖者的脂肪细胞能以儿童期的速度继续繁殖,所以这也说明了肥胖不是遗传的。
神经精神因素
人类和很多动物的下丘脑中有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内侧核;另一对为腹外侧核,又称饥中枢。饱中枢兴奋时会让人觉得很饱,从而吃不下东西,饥中枢兴奋时会让人觉得饿,然后开始进食。
两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处于动态的平衡中,从而使人的食欲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维持人体相对稳定的体重。但是有的人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生气的时候,总是不想吃东西,而在焦虑的时候,总是会不停地吃东西,这主要都是精神因素对食欲的影响。
当精神过度紧张时,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能神经受刺激,就容易吃不下东西;而当迷走神经兴奋时,胰岛素分泌增多,整个人就会特别想吃东西。因此,只要是能造成人的交感与迷走神经兴奋的因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造成人体的肥胖或消瘦。
有人推断,在体内有一种叫瘦素的物质,是一种蛋白体,由下丘脑分泌,进入外周血中,它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通过抑制神经肽Y的合成和释放,后者可增加摄食,减少产热并使胰岛素水平升高。瘦素告知大脑人体存有多少脂肪,从而由大脑来调节脂肪的代谢,在肥胖病患者中,这一信号输送可能存在问题。
造成肥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饮食、运动、胰岛素反应、社会心理因素等都可成为肥胖病发病的因素之一。所以,如果想要有一个完美的身材,一定要做到平衡膳食、经常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