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认为,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对于培养心理健康,聪明伶俐的孩子,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感受的父母却不多,尤其是对一些否定的、父母不喜欢的感受,孩子更是难以在父母面前表达。
在儿童乐园里,一个母亲领着两个孩子在玩木马,男孩约六岁,女孩约三岁。只听男孩似乎很生气地对妹妹说:“萍稗,我恨你!”紧接而来的是母亲的大声训斥:“小虎!她是你妹妹,你不应该恨她,你必须喜欢她!”情感是不能强迫的,阻止孩子表达感受的做脚,并不会改变男孩对妹妹的气愤,只会使他不忠于自己的感受,教他把情感藏在内心,然后利用偷偷摸摸的方式,趁母亲不注意或不在的时候发泄。
这是在日常生活中数以百计的实例之一。必须指出,这种阻遏孩子表达感受的做法,是很蠢的,它不仅阻遏不住孩子们的感受,而且还会使他们感到压抑,对孩子的精神和
心理健康都没有好处。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即是当时阻止了,他们也会表达,并且是千方百计地表达。这就是为什么两个孩子早上打得头破血流,下午又成为好朋友的真正原因。而我们,孩子的父母们,很可能会因此事相互之间几个月都存有芥蒂,不能友好相处。
孩子不但需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且希望父母了解他们的感受。当他们害怕、无助或愤怒时,都会产生这种强烈的欲望。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欲望,进行一些卓有成效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学会理解并表达孩子的感受的方法,既要正确,又恰到好处。
你可以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可是这样太容易了,不仅说服不了孩子,也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国外有一种叫做“反射情感”的方法,很值得我们一试。
所谓“反射情感”法就是:父母将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话向孩子表示出来,讲的形象一点,就是像镜子一样将孩子的感受反射出来。特别是对待两岁左右的孩子,做起来非常容易,父母可以直接用孩子的字句来表达孩子的感受。
譬如说,你的孩子因为与哥哥吵架,哭着跑到你面前:‘妈妈,哥哥打我:”在这个节骨眼上,绝大部分父母都会把哥弟招到一起,开始审讯:“你又打弟弟了,谁先开始的?”而利用“反射情感”的方法,就会使你完全摆脱这种a裁判员”的角色。当孩子哭着跑来向你告状时,你只消同情地说,“哥哥打你,使你很生气是吧。”“他打痛你了吧里”如此,将孩子的感受用你的话反射给他,证明你很了解他的感受。几次以后,孩子们再吵架,’他们自然就会“内部”解块,不再请你出马了。
让孩子单独睡觉,不仅对孩子的健康有好处,而且也是每位家长的愿望。但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的孩子由于惧怕等原因,一般不愿自己单独睡觉。当你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用反射情感的方法,很好地安置孩子去休息。例如,一位母亲刚把孩子安排上了床,孩子便从卧室里跑出来,紧张而焦虑地说:“在我房间里有狼!”按习惯的做法,母亲会说:“家里哪来的狼,快回去睡觉!”如果这样,孩子更会纠缠不休,非要你同他一起睡不可。然而,当你用了反射情感法,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好孩子,过来,你害怕狼是吧I”孩子会告诉你他如何怕狼。“你怕的狼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会绘声绘色地把狼的形象并不十分确切地表达出来。“狼吓坏了你对吗?”母亲没有一句训斥和安慰的话,只是用自己的话表达孩子的感受。这样待几分钟后,孩子就会自然地对你说:“我想,现在没事了,我可以去睡了。”不几分钟,孩子就会睡着了。
这种反射情感的方法,就是帮助孩子发泄自己内心的感受,感受发泄完了,也就没事了。相反地,如果我们不让他们发泄内心的感受,就否定了他们正在形成的自我认定与自尊感,这样只能是火上浇油,使孩子的情绪更加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