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开学头一两周里,幼儿园门口常常上演着一出出“大戏”。
有抱着妈妈脖子不撒手的小朋友,有满地打滚哭闹的小孩,有无可奈何的家长,有脸红脖子粗怒吼“你必须去!”的家长。甚至,宝宝在门里哭,家长在门外抹眼泪的情况也不罕见。
过来人往往会心一笑:这是入园焦虑了!
孩子的这些行为,不是不乖
而是著名的“入园焦虑”
初入幼儿园时,幼儿因为周围环境变化而出现生理、心理的不适应,引发情绪、情感和行为的反应,称之为入园焦虑。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在入园焦虑方面的表现也不一样。
有的孩子并不哭闹,但少言寡语,对周围的人和事反应冷漠,也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孩子这种做法,很像是在“无声地抗议”。
有的孩子在家里说的好好的——“不会哭,乖乖上幼儿园”,但到了幼儿园门口却转身就跑,拉都拉不回来。
还有的孩子,会出现生理上的反应,比如头疼、肚子疼、呕吐等症状,看起来很像是生病了。
其实,孩子的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孩子感受到了环境变化引起的种种不适应,但他们还不能完全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多的时候会用身体行为来表达这种不适应、不舒服。
在《全脑教养法》一书中提出:“人的左脑是逻辑的、语言的和求实的,而右脑是情感的、非语言的、经验化的和自传体式的。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右脑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还没有掌握用逻辑和文字来表达感受的能力,完全活在当下。”
缓解入园焦虑,
家长做这六点最有效
孩子入园,是从家庭进入社会的第一步。为了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我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孩子在初入园时哭闹得比较厉害,家长哄劝无效后有些着急,对孩子大声说:“怎么哭个没完?哪像个男子汉?你看看比你小的都不哭!再哭我揍你了!”
孩子果真没有再哭,但小脸憋得通红,牙齿紧紧咬着嘴唇不敢出声。但这种一时的压制绝不可取。孩子需要有渠道宣泄和缓解负面情绪,强制地压抑往往适得其反。
遇到这种情况,不如给孩子一个拥抱,能帮助他舒缓紧张的心情。
和孩子聊聊“焦虑”这件事。
在入园之前,可以和孩子讨论对幼儿园的恐惧,可以具体到某一件事。有时候,家长担心和忧虑的,与孩子真正所想的根本不一样。
比如,有时候孩子害怕的是家长把自己“扔”到幼儿园了再也不会接回家,有时候则是担心睡觉时没有人陪。家长却未必想得到这一点。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讲讲自己以前的故事,让孩子了解到,每个人都可能有过类似的经历,以及在同样情况下,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
简短的告别。
在幼儿园门口,经常看到有些家长和宝宝的告别仪式特别长,亲完额头亲脸蛋,亲完左边亲右边,家长不停地嘱咐:“你乖乖的,放学我就来接你,给你买玩具,买冰淇淋,去游乐场……”
结果是,告别仪式拖得越长,孩子越粘着家长不肯放手。其实,和孩子告别的时候可以简洁一点:“宝贝,妈妈去上班了,再见!”如此足矣。
避免整天把幼儿园挂在嘴边。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离园之后总会问孩子“今天吃的什么?”“认识了几个新朋友了?”“老师怎么样?”“早上进去后哭没哭?”
对于新入园的孩子,不建议家长问这些问题。
试想一下,您工作累了一天回到家只想好好休息,家人却总是问一些有关工作的问题,即使你明白是出于关心也会觉得有些疲于应付对不对?
同样,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也要努力去学习适应,很多时候不愿意再谈关于幼儿园的事,并不是因为幼儿园不够好,也不是“脑子什么也记不住”,只是因为孩子想放松放松。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安慰是父母的陪伴,回家陪宝宝看看书、讲讲故事,一起做一些户外运动,玩孩子喜欢的游戏,轻松、自在、温馨的气氛能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彻底地释放。
过一段时间,等孩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没准无须您再问孩子这些问题,他会主动跟您分享呢。
有意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进入幼儿园,从全家关注的焦点变成老师关注的几十分之一,凡事都得自己来,虽然有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但对于在家很少自己动手的孩子,可能更容易产生沮丧和排斥心理。
因此,建议家长狠下心来,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洗漱、吃饭,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孩子大脑、小肌肉、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发展,还能培养孩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到幼儿园之后受欺负,建议在家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情境游戏,模拟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在幼儿园如果真的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不会因为陌生而感到害怕和不知所措。
最重要的一点:强调“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告诉老师!”
只有家长觉得老师是可以信任的,孩子才会真的信任老师。
幼师最有效的
缓解焦虑方法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哭闹老师会不喜欢,甚至会“关小黑屋”。其实,任何一个正规的幼儿园、任何一个合格的老师都不会有那样的错误行为。
老师从家长手里接过孩子之后,通常会抱一抱,轻轻地抚触孩子,待孩子的情绪稳定之后,还会引导孩子到班级里看看有趣的绘本,玩玩新鲜的玩具,组织一些集体游戏,孩子很快能转移注意力,自如地洗手、喝水,参与活动。
在这方面,每个老师都各有妙招。
比如有的老师在班级里用纸做了色彩鲜艳的大钟,指针可以移动,告诉孩子短针走到哪个位置妈妈就会来接;有的老师编了活泼有趣的舞蹈,当她带着孩子们起舞的时候,总能成功地逗他们开心;有的老师准备温暖的毛绒玩具,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有毛茸茸的小兔子来陪伴;有的老师允许孩子带一张全家福来幼儿园,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也能感受到家人的陪伴……
孩子是故意哭给家长看的吗?其实孩子的想法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当他们进入班级的时候,情境转变了,分离的情绪也会随之相对缓解。
请相信,老师们同样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度过适应期,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时候应简明扼要地说清问题,比如孩子的性格、习惯、在家里的表现、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等,便于老师有针对性地照顾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
比孩子更焦虑的,其实是家长
所以这里还有家长自我缓解大法
每个焦虑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甚至不止一个)更为焦虑的家长。
曾经有一位家长,孩子入园已经两个月了还是哭闹,她每天都求孩子:“你不哭了我就送你进去!你别哭了!别哭了!”可想而知孩子根本不听她的。而当孩子爸爸送园的时候,孩子却表现得很轻松,和爸爸挥手再见后就进班了。很显然,这位妈妈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事先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带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读关于幼儿园的绘本,结交一些同班的小朋友,为什么孩子还会哭?是不是我这个家长做得太失败了?
真不是!
首先,因为分离产生焦虑的前提是孩子对家长已经建立了依恋关系,是孩子心理发育正常的标志。
其次,当孩子到一个陌生或者不确定的环境中时,他们往往会根据成人的情绪来判断是否安全,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家长流露出的焦虑情绪往往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所以,这种因为焦虑而引发的哭闹都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并不是父母的失败,家长接纳孩子的情绪即可,也是给他们一个自然成长的机会。
建议家长可以多和其他家长交流,很容易找到“哦原来大家都这样”的认同感,从而缓解自己的压力。
也可以和“过来人”交流,吸取别人的应对经验。偷偷透露一下,当年我站在孩子的幼儿园门口正要掉眼泪的时候,妈妈成功地一位大班的打断了我,她说,想当年,不出三天,她儿子就拉着美女老师的手进去了头都不带回的!我有点高兴又有点感伤地想,哦,原来不过如此!
初入园,孩子的适应有一个过程,由于个体的差异,这个适应期的长短也不停同,短则三五天,长则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也有。
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表现和家长的期待不一样,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就轻易认为孩子适应能力差,建议努力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和老师深入沟通,帮助孩子尽快融入集体。
有时候,孩子会出现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如果并非大病或传染性的疾病,还是应该坚持送孩子入园,避免养成随意缺课的不良习惯。
总之,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能否勇敢地迈出成为一个社会人的第一步,“不论孩子的感情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和令人沮丧,它们对孩子来说都是真实而且重要的——我们也应该以同样真诚和重视的态度做出回应。”
接纳孩子的焦虑,不必过分自责,放轻松,会有比你想象中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