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出现了一位被后人称为“圣人”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本名叫孔丘,字仲尼, “子”是当时人们对于有学识、有名望的人的尊称。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立志要做一个博学多识的人。到了30岁左右的时候,孔子成了鲁国最有学问的人,名气也越来越大,许多人都愿意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去读书,孔子一生中收了3000多个弟子,出名的有72人。
孔子对弟子要求既严格,又宽厚,对弟子的行走、坐立、礼貌等等生活习惯都有严格的规定,但平时他和弟子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师生之间很友好。
孔子最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有一天,弟子子路问他: “老师,我有一个主意,是不是应该就去做呢? ”孔子回答:“你应该先去请教一下比你经验丰富的人,然后再去做。 ”接着另一个弟子冉有也问他这个问题,孔子回答说: “当然应该马上去做。 ”别的弟子听完了,就问孔子: “老师,他们俩提的问题是一样的,你回答的为什么不一样呢? ”孔子说: “子路做事急躁,所
以让他多问问、多想想再做;冉有做事有点胆小,所以要鼓励他勇敢点儿。 ”
孔子一生总结了很多道理。他告诉弟子:三个人一起走路,那么其中一定有一位可以做我的老师。意思是说不论是谁,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他还说: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知道。学习要不耻下问,不能不懂装懂。在学习上,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 ,就是说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学好新知识。这些经验直到今天还常常被人们提起。
孔子不仅是个教育家,还是一位思想家。他大力提倡“仁” 。“仁”的意思就是要爱别人,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要忠于君主,要关心爱护他人。他还经常讲“礼” 。 “礼”就是要人们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地位低的人要服从地位高的人。因为孔子的思想既有一般的做人道理,也有对统治者有利的方面,所以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