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信用卡使用这么便利,不知道各位卡友有没有想过,这个信用卡是如何诞生的呢?是哪位大神突发奇想创造了改变世界的消费方式的“发明”呢?今天小编就来和你聊聊这事儿。
1950年,纽约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Frank McNamara)创办了大莱俱乐部(Diners Club)。对于这家新公司和其将要发行的信用卡,弗兰克有着很大的期望。
“弗兰克预测称:‘总有一天,全纽约的餐厅都会接受这张卡。’”大莱俱乐部的前高管马蒂·西蒙斯(Matty Simmons)回忆道弗兰克在公司草创之初所对他说过的这番话。他在自己所著的《信用卡的灾难》(The Credit Card Catastrophe)一书中详述了当时的对话。
彼时,没有任何一家其他公司成功发行了被多家商户所接受的信用卡。但弗兰克却正确地触摸到了未来的趋势,而且他所做对了的事还远不止于此。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主要多功能信用卡发行商,大莱俱乐部被各大商户普遍接受,也为其他发卡商的业务发展铺平了道路。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2014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如今约有72%的美国消费者会随身携带信用卡,这是该行最新可用的一份信用卡数据。
一个产业的诞生
信用卡的概念并不是在大莱俱乐部出现后才有的。不过相比当时已有的授信产品,弗兰克对于信用卡的想法却是有着巨大的进步。
根据戴维·S·埃文斯(David S. Evans)和理查德·斯默兰(Richard Schmalensee)合著的《信用卡时代》(Paying with Plastic)一书,在1920年代,百货公司和石油公司便开始向消费者提供用于记账消费的金属卡片和“优惠卡”。不过这些卡片的使用只被发卡商户所接受,这有点类似于现在各家商店的购物卡。与此同时,当时的餐厅商户并没有发行这样的卡片。
大莱俱乐部希望其所发行的信用卡能够被各类商家所广泛接受。该公司向商户收取每笔交易7%的费用,但同时也向商家们保证,持有大莱卡消费的客人会比没有持卡的人消费更多。大莱俱乐部也向持卡人承诺会给他们带来便利,让他们能一次性结清每月的用餐费用,同时卡放在钱包里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些卡片每月账单的金额需要全额偿还,因此今天我们将此类卡片称为“签帐卡”,但当时的人们还是称之为信用卡。
到成立一周年的时候,大莱俱乐部已经有了4.2万名持卡用户,也吸引来了一些竞争对手。根据大莱俱乐部官方的说法,1953年,大莱信用卡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在国际间被接受的信用卡。
但直到1958年,大公司才加入这场信用卡的圈地竞争。这其中包括发行第一批塑料信用卡的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和希尔顿酒店旗下的Carte Blanche。
激烈竞争
在1958年的信用卡发行热潮中,美国银行是最具创新性的一家发卡机构。大莱俱乐部和其他公司所发行的信用卡仅仅能在餐厅和旅游娱乐类的商户使用。美洲银行卡(BankAmericard,visa卡前身)则是能被许多不同类型的商户所接受,尽管一开始美洲银行卡仅能在加利福尼亚州使用。此外,根据戴维·S·埃文斯和理查德·斯默兰的记述,美洲银行卡还向一些持卡人开放了滚动信贷功能,可以在月底收到账单时不必全部付清,这在当时可谓是一个相当新奇的事物。
为了让外界知晓这张卡片,美国银行展开了一次令人难忘且开销相当高昂的宣传手段:在加州夫勒斯诺市(Fresno)市,美国银行邮寄了6万张已激活的美洲银行卡到其客户手中。
这一大规模的信用卡邮寄行为,带来的是持卡人大规模的欺诈和违约拖欠行为,让美国银行损失数百万美元。在银行业,这一事件被称为“夫勒斯诺式惨跌”(Fresno drop)。尽管损失惨重,美国银行还是在紧接着的一年向加州其他地区的用户提供了相同的信用卡服务。戴维·S·埃文斯和理查德·斯默兰称,至1961年,美洲银行卡终于实现了盈利。
信用卡组织出现
1966年,美洲银行卡方面开始允许美国加州以外的银行发行这一信用卡,以扩大其业务发展。这使得获得发卡许可的加州以外地区的银行,其所发行的银行卡也能被接受美洲银行卡的多家商户所支援使用。同一年,另外几家加州的银行联合成立了银行卡协会(ICA,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一起管理发卡商和商户间的交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机构逐渐发展成了两个覆盖全美范围的银行卡组织网络。如今,在发卡商和商户之间,两大组织事实上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在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后,再和商业银行合作,促成交易:
·美洲银行卡最终发展成了如今的visa,并从美国银行中独立了出来。(美国银行之后又重新启用了“美洲银行卡”来命名旗下信用卡。)
·ICA囊获了更多的会员银行加入,并更名为了MasterCharge,之后又更名为万事达卡(mastercard)。
在拓展更多商户支援的同时,各大信用卡组织还要彼此争夺发卡商的注意。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基于信用卡组织来选择一张信用卡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因为你所持卡片上的标志,会直接影响到你能在何处使用这张卡。但随着同时支援两大信用卡组织旗下信用卡支付的商户开始变得普遍起来,发卡商便开始往各自的卡上增加新的特权福利,以与同业竞争。
1986年,零售公司西尔士(Sears)推出发现卡(Discover card),以给用户的每一笔消费提供小额现金回扣为特色,这使得发现卡成为了美国信用卡激烈竞争年代所出现的首批返现信用卡。自此,此前把所在的信用卡组织作为推广依靠的各大发卡商,转而开始通过注册奖励、飞行常客里程、低息期等具有诱惑力的方式来吸引用户。
迎头赶上的监管
尽管信用卡产业迅猛发展,持卡人数也从寥寥数千人增长到了数百万人,但在当时,一些信贷行业最为基本的规则,例如一张信用卡的利率实际意味着什么,却依然模糊不清。
1961年出版的《先买后付》(Buy Now, Pay Later)一书作者希勒尔·布莱克(Hillel Black)称:“在信用卡的极乐世界里,消费者几乎从来没有被告知真正的年利率下的债务成本。”银行方面使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利息,其中一些过高的利息还被刻意隐瞒。一些发卡行使用月利率来计算,另外有一些则使用年利率来计算。
其他的问题也开始渐趋明显。举例来说,许多持卡人都被其户头不正当的费率所困扰着。在没有男性担保人的情况下,女性通常很难获得一张信用卡。信用卡行业的信息公开程度也处于最低水平。
立法者开始介入,但介入的速度并不是很快。1968年,作为《消费者信贷保护法案》(Consumer Credit Protection Act)组成部分的《诚信贷款法案》(Truth in Lending Act),为计算年利率的方法设定了标准。根据1971年发表在《消费者事务期刊》(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上的一篇文章,美国国会是在经过8年的研究后才通过的这一法案。
在整个1970年代,更多的消费者保护法条被写进了《消费者信贷保护法案》中。因为性别、婚姻状况、种族或其他原因而歧视信用卡申请人的行为开始被视为非法。持卡人因欺骗性费率而背负债务的情况开始得到遏制。人们期待信用卡行业的信息公开能做得更好。
随着信用卡产业的迅速发展,这其中的许多法律也都与时俱进,适时修改。以2009年的信用卡法案(Card Act of 2009)为例,对于已有的信息公开提供了更多要求,也在《诚信贷款法案》中设定了更多限制,与此同时也在其他方面做出了改进。
移动支付的浪潮之下
今天,信用卡更多地意味的是信用,而非卡片本身。
现如今,许多消费者都在通过他们的智能手机来进行消费,而非信用卡。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第一安纳波利斯咨询公司(First Annapolis Consulting)2016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在美国,每4个拥有借记卡或活期存款户头以及智能手机的消费者中,就有3个在过去的12个月中有过至少一次的移动支付行为。也有更多的人在线上购物时使用信用卡,不用再像线下付款一般掏卡再刷卡。
创立大莱俱乐部的弗兰克有预料到这样的发展吗?或许没有。根据马蒂·西蒙斯的说法,1952年,在出售其所持有的大莱俱乐部股份时,弗兰克预测称公司“将会在拥有25万用户后走向疲软,之后还将存活一段时间,但最终会像阻特装(zoot suit,40年代流行于爵士音乐迷等类人群中的上衣过膝、宽肩、裤肥大而裤口狭窄的服装)一般消失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6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是发现卡集团旗下的大莱卡依旧还存在着,而由大莱俱乐部所开启的信用卡产业,也继续发展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