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育儿综合内容页

什么是公平

每年到了十二月中旬,美国高中都会弥漫不安的气氛。尤其那些毕业班前几名的学生,每个人申请名校,都会在这时候得到“答案”。被录取的固然欢天喜地,希望落空的则往往除了失望,还有愤怒。因为好多人明明不怎么样,但被名校录取;又有好多人,杰出极了,却希望落空。譬如去年纽约皇后区有一所“重点高中”,叫毕业班前十名都去申请某名校,第九名的进去了,其余的全部落榜。

虽然坊间有一堆教学生申请大学的秘籍,但是说实在话,没人知道那些名校是怎么评选——有些人进了哈佛,却被哥大打回票;有些人哥大都进了,却被排名远在十几名之外的学校拒绝。原因可能是条件太好,后者知道申请的学生只是当“安全学校”,作为“垫背”,为了不影响全国评鉴的排名,所以不收。(按:美国大学评鉴,其中包括报到率,录取的学生不到,会影响学校得分。)

话说回来,那些成绩特优,一心想进名校的学生,会申请几个“垫背”的学校,不也正因为“人人有信心,个个没把握”吗?

他们可能因为是亚裔,尤其华裔,申请书打开来,先被扣几分。理由是亚裔都太拼了,在大学里的比例已经太高。也可能因为只是功课好,没有课外表现。有了课外表现,又看来像是学校和家长“作”出来的,而不列入纪录。

还可能因为同一地区,已经收了好几个,甚至只是一个,就不再多收。

甚至有人猜,前一年某名校收了,但那学生没去,去了别的学校,那名校就火大,下一年不再收同一高中的学生。

当然这些都是道听途说,没有人敢肯定。唯一肯定的是,许多名校对贫穷地区和非洲族裔的学生特别照顾,就算成绩差些,也以他们为优先。

对这现象,大概美国人都得谅解,因为这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大学里也要求“多元”。要想使偏远地区早早开发,就得优先教育从那儿来的孩子。要想减少黑白冲突,就得先使黑人出头。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也一样吗?即使一个在穷乡僻壤,毫无关系的人,只要通过科举考试,就能一下子进京当官。

虽然那些乡巴佬没见过世面,突然飞上枝头,可能闹笑话,但因为他们来自基层,当官之后,能够减少城乡差距,把民间的疾苦“上达”。

从进化的角度看,也是如此,我最近才在“进化论”的文章里读到,许多皇室因为近亲通婚,愈来愈弱,甚至那些王朝都因此垮掉。正因此,以前非洲有些部落,把敌军的将领俘虏之后,会先将自己的女人送给那将领,直到怀孕,才把那俘虏杀掉。

名校还有个特别的考虑,是录取那些个性特殊的学生。

我太太因为担任某奖学金的评审,跟一位长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入学部的人开会。闲聊时,我太太问“他”,申请哥大的学生填写申请书的内容是不是非常重要。

那人一笑说:“当然。譬如申请书上问你为什么申请哥大,你说‘因为我妈妈说哥大好’,我们八成不要你。因为你没有主见。相对的,如果你说‘因为我妈妈说千万不可以去哥大,而我偏要申请。’我们则可能对你另眼相看。我们要的是敢想、敢做的,不是乖乖牌。你在申请书上写你曾经在街上摆摊子卖柠檬水,捐给慈善团体五十块,比你说你爸爸曾经捐五十万更管用。”还有个有意思的事——

在长岛有位哈佛毕业的老太太特别有权威,因为当她年轻的时候,为申请哈佛的学生作口试官。有一天,来了个穿着邋遢的黑人男生。她问那男生为什么申请哈佛。

男生说,他住在很贫穷落后的地区,申请大学的时候,他完全没有概念,只听说有个哈佛大学,就填了。

男生的成绩不差,但也没好到哪儿去,比一般好学校的白人差远了。但是录取名单公布,他居然被录取。而且因为他穷,哈佛给全额助学金。

多年之后,那黑人成为非常成功的财经专家,为了感谢母校,更为了感谢这改变他一生的“伯乐”,他捐了一笔惊人的巨款给哈佛,并以那位口试官的名字作为奖学金的名称。

回头看看台湾,似乎分数决定一切。就算在高中科学、语文比赛得大奖加分,那些得奖的学生也可能是花了大笔钱,请名师指导,才有杰出的表现。至于偏远地区、贫寒家庭的孩子,因为找不到名师、请不起名师,就算有才分,也可能难被发掘。

更糟糕的是,美国的好学生都往私立的名校挤,私校奇贵,正好“宰”有钱人。碰上贫寒学生,私校又有一堆校友捐的奖学金,甚至像哈佛这样的名校,可以给来自家庭年收入六万美金以下的孩子全额奖学金。

在台湾,这情况则恰恰相反,愈有钱补习、上著名高中的学生,愈考得上公立大学、愈少缴学费。至于那些贫寒学生,就算拼上一所私立大学,却又常缴不起昂贵的学费。

于是大富大贵的愈大富大贵了,小门小户的愈小门小户了。想到这儿,怎不令人感慨?

写了这么多,我要说:“上面”的人让出路来,给下面人一些机会,也是一种公平。

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必须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出头,才能使不同的文化、思想、个性、族群、宗教与价值观,相互融合、彼此尊重、激发出更多的火花。也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充满活力,不致像古代的许多皇室,富贵的永远富贵,最后成为颓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