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儿知识大全 育儿综合内容页

为什么赵无极作品不被国内美术界认可

艺术家是孤独的,现在一幅画卖几个亿的画,他们的作者在生前都是没有被肯定的。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画家,比如赵无极。下面放肆吧告诉你为什么赵无极作品不被国内美术界认可?

为什么赵无极作品不被国内美术界认可
赵无极

是背弃传统,还是融贯中西

不容否认的是,对赵无极及其作品,在国内美术界,始终有不同看法。认为他背弃中国绘画传统的人,并不在少数。

1979年,赵无极受邀为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创作壁画时,送去托裱的作品竟直接放在满是尘土的地面上。1982年饭店举行揭幕仪式时,一位经理竟自负地说:“赵无极这样的画,我也会画。”

1983年,赵无极应文化部之邀,终于在自己的祖国举办了画展。尽管众多中国美术界大腕出面捧场,仍有不少人议论:“这画的是什么呀,分明什么都不像嘛。”“到底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种画也能在美术馆展出。”

赵无极携法籍夫人弗朗索瓦到台北办画展时,一位国画画家对他说:“如果使用中国宣纸,中国墨作画,就应该尊重传统。”但赵无极并不在乎这些评判。

在赵无极最初的艺术生涯里,一方面,他画的是具象的东西,另一方面却“不喜欢别人谈我的画时,用‘风景’一词,让人觉得又落人形似的窠臼,这是中国学院画几百年所教的。”(《赵无极自画像》)一方面他自小熟悉中国的传统笔墨,熟习中国画和书法,另一方面却又忌讳别人认为他的画中有“中国趣味”。这种矛盾的心态和对中国文化的排拒心理,在赵无极身上延续了很多年。

此后,他的画风发生重要转变。画作脱离叙事性因素,借助抽象符号表现物象之外纯粹的象征意义。他的画中开始有了运动、形体浮现出来,他认识到,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他的心情的,不是各种颜色,而是颜色之间的关系,是它们相互混合、对立、分裂和亲近的方式。

西方的大师们如德拉克罗瓦、布歇、凡高、马蒂斯等的画作中经常充满着对东方世界的神奇想象,然而大多只算是对表象的理解,是西方现代艺术对“东方”概念的小小结论。而中国绘画题材丰富,历代风貌各不相同,但从总体来看,中国绘画在本质上是具启示性的。它往往用一些带抽象性的线条、色块等组成的形象符号,提供自然物象的可识别的细节及其本质特征,给观者以想象和暗示。形似和真实的空间层次的描绘,从来不是中国绘画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神似”“空灵”和“玄远”成了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精神境界和审美理想。正因为中国绘画中抽象因素的潜在作用,以及客观上西方艺术潮流的影响,在长时间迟疑和惶惑之后,赵无极选择了抽象绘画,选择了克利,这是合理的结果。如果没有在西方生活、求艺的岁月,赵无极难以触碰到“正宗”的毕加索、马蒂斯、克利等那些给予他无穷灵感的精神命脉。如果没有对于故国的热爱,长期生活在西方的艺术语境中,很难想象赵无极不会被滚滚红尘所掩盖。赵无极的成功之处便是在东西方艺术的和鸣中,成功地沟通了“抽象”与“意象”的世界。

为什么赵无极作品不被国内美术界认可
赵无极作品

所以,从表面上看,赵无极的成功是在于他选择了一个中西文化的结合点,实际上,能够使他取得根本性转折的因素,是他寻回了中国文化精神。正如他所说:“我自中国走出,使我能再走向中国。”赵无极由东而西,再由西而东,跋涉千山万水,终于圆满完成了融合中西艺术的历史使命,也将自己造就成蜚声当代世界艺坛的杰出画家。

这种变化与融合在此次画展所展现的各时期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赵无极的作品外表上虽极具西方现代感,但在绘画视角、用色笔法、对中国画留白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显现了成熟扎实的“中国气派”。仅以他对大色块的处理为例,无论是色块对比还是色块过渡,用色笔法都接近传统中国画的皴染和泼墨,用笔痕迹较淡,有时几近于无,不似西方笔法的大开大合留下的痕迹,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内在联系。

一位观众对记者说出这样的感受:看着这些画,感到“它们忽然令我感到异常地清新,扑向我的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一种既遥远而又很贴近的感觉。遥远的部分,是晃动于眼前的西方文化的枝叶,贴近的部分,却是隐藏在背后的中国传统的根。”

如果说,国画对应的是中国古典诗词,那么,赵无极的画对应的就是现代朦胧诗。基于此,就不难理解,其画作的价值为什么会在上世纪狂飙突进的八十年代会快速攀升。

不管怎样,正如著名艺术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所说“赵无极是唯一一个在欧洲主流艺术界获得声誉的中国人,近年来,虽然也有一些中国画家在国外获得了一定的声誉,但总体来说都比不上赵无极。”

刻意冷淡,丝毫都不会影响赵无极所获得的成就。

画展为何姗姗来迟

从南通走向世界时,他还是一个青涩少年;从海外回到南通时,却是名满天下的众多作品。

赵无极2016中国版画展开幕后,有不少南通观众在欣赏世界级大师画作的同时,也有这样的疑问:“既然赵无极先生从小就在南通长大,那他成名之后为什么不回南通看看?为什么他的画展直到现在才回到家乡呢?”

以下的往事,也许能让你明白其中原委。

“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赵无极的父亲受到冲击,这位资产阶级出身的银行家把两个儿子都送到了国外,一个是法国,一个美国。父亲和母亲住在狭窄的阁楼里,每天清扫街道,饱受耻辱和虐待,父亲不久去世。对于这场运动,身在海外的赵无极知之甚少,他收到的来信中很少提及,他只知道,自己的一个侄子是红卫兵。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文革”已近尾声,赵无极第一次重返中国。他受到的是外宾待遇,还配备了一名法语翻译。赵无极回国后,第一个拜访的就是老同学吴冠中,吴冠中在电话里嘱咐:最好上过厕所后再来。赵无极以为老同学是在开玩笑,但是到了吴冠中居住的大杂院才知道,这位知名画家三代人居住在两间平房中,除了家具杂物外,都是画作和书籍,根本没有厕所。

赵无极发现自己的很多同行朋友,不是在狱中就是早已没有条件作画。后来美专的老同学常说:“无极运气好,一直没有停笔,一直在画。”

从巴黎到南通,是一条时隔七十年的路。

走在路上的游子之心,又有几人知晓?

翻阅赵无极的生平年表,他在国内举办的专题画展屈指可数。政治经济中心如上海、北京,美术气氛浓厚如杭州、南京,这些城市都比南通更具备举办画展的条件,然而,赵无极仙逝后首次在中国的画展就落地南通,这与赵无极先生心中深深的家乡情是分不开的。

“晚年,我和赵无极先生移居到瑞士普利市,因为瑞士是赵无极离开中国后第一次出国去的地方,那里的山山水水让他想到自己的家乡。每次提到自己的家乡,他总是很开心。”赵无极遗孀弗朗索瓦·马尔凯·赵说。此次选择与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合作,表现了对赵无极作品的珍视,也表达了对赵无极故乡的情感。

赵无极说:“历史就是这样把我推向了遥远的法国,让我在那里生根安居,然后又让我重返中国,使我内心最深处的追求终有归宿。”

对于艺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梵高,达芬奇这样伟大的画家与他们的作品生前也没有被认可。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